七、对第一部分的验证这是14号早晨环县的最低气温(封面就是此图),由图可见,整点最低温为-1.2℃,且前后时段气温保持平稳,因此前一日预报该天早晨的气温(-1℃)是正确的。如果不会读,误以为这天早晨气温是9度,挂件薄衣服就出去了,那该得冻坏了。
(来源:中央气象台)
八、高原和夏季天气
夏季: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各种能量充足,各种各样的天气现象开始出现,预报也变得困难起来。夏季天气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午后经常出现短时阵雨,有时候伴有雷暴、大风甚至冰雹,猝不及防。这种雷阵雨持续时间短,范围也小,生成和消亡地点不易预测,这时候天气预报就成了人们吐槽的对象。你报多云或者晴天吧,有可能你出门没带伞走半路上被雨淋了;报个雷阵雨吧,一整天万里无云,酷热难耐。这时候怎么去看呢?看雷达图。但是……这个比较专业,初看时可能很难懂。除了这个还能怎么办?
(上图:积雨云。图片源于网络)
注意温差。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如果这天温差没超过10度,那么天上的云应该就比较多。云多了,有可能在某个时段就会下雨。除此之外,细心观察天空,如果下午某个时段要出去的时候发现天比较黑,而且是西边黑了的话,就要提高警惕。
除了雷雨,夏天的强降水也多,分布区域也广,这样一定会出现某个区域预报精准而某个区域预报失准的问题。雨这个东西,他不是均匀下的,特别是夏天,极端降水强度大的话,这个不均匀性就越发明显。举个例子,柳叶湖24小时降水量若是mm,市一中有可能只有80mm,高职院有可能有mm,太阳山上可能mm,长沙可能烈日当空。而降水量预报图上不可能给你标一个柳叶湖下多少,太阳山下多少吧,再说现在也没这个精度。所以大众经常会觉得,夏季的天气预报不准。没有办法,现代科技只能做到这个精度。我在气象这方面有些了解,也有些天气预报的基本经验,就我看来,要想提前数小时或者一天把柳叶湖、市一中、高职院、太阳山这么小范围内几个点的降水数据报得基本准确,那相当于提前数小时或者一天预报地震一样,几乎不可能。
高原:高原天气同夏天一样千变万化,就算是冬天也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而且在同一区域内海拔越高,降水越多。举个例子,青海海拔米的拉脊山上可能在下雨或者下雪,那个雨雪在m的高度很大,下到m的时候突然蒸发或者升华了一部分,降水强度就弱了,下到0m的黄河谷地尖扎县时,说不定就给蒸发完了。听起来很离谱,但是一个雨滴在空中经过了0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必然很长,至少得两三分钟甚至好几分钟。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蒸发一个雨滴了。
高原天气恶劣也是公认的。可能m的拉脊山顶在狂风暴雪或者下冰雹,结果等他到兰州河谷的时候,这些狂风暴雪或者冰雹在空中升华了一部分,又融化了大部分或者全融了,这时候兰州河谷就没什么感觉了,也就是个普通的小雨而已。而你的头上,比如兴隆山那个高度,或许正在风雪交加呢。
正是高原天气的不确定性和恶劣性,使得天气预报对高原的准确率大幅降低。这时候完全依赖天气预报已经毫无用处,还得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九、不要看时间太远的预报
这是14号环县、灵台的预报,对比一下上一篇文章里13号的预报,可见即使对于同一天的天气状况及气温,相邻两天的预报也有差距。比如环县:13号报14晚到15日白天的最低温时9℃,而14号报当晚到15日白天的最低温时将其修正到了2℃,而且后面几天的也有调整。
而对于时效比较远的,比如说3-7天外的,那预报的准确率就更低,每报都要进行调整。甭说那么远的,就是早上一报和晚上一报都可能对近两天的预报进行微调。
所以看天气预报,最可信的是今天的,其次是3天内的;7天内的可以看看,但是要注意后面几报的变化。
7-15天预报千万不要看!这个预报中国天气网前两年加了注释,说他预报时间太长,只能反映趋势,没有经过人工订正的,准确率低。现在看,连趋势都不一定反映。比如我今天看到15天后可能有个大降温,明天看到14天后就变成大升温了,后天看到13天后又变成大降温。可见就是连趋势都经常变化。万一今天看个降温的趋势,实况却是升温,那是不是差得太大了?就现在天气预报的技术来说7-15天预报连趋势都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如果把他信以为真了,那么也就很容易觉得天气预报不准了。
15天以上的就不要管了,瞎编都能比那个靠谱。十、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现在都是先用超级计算机算(数值预报),再由当地气象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人工修正。如果遇到类似天气情况时,也常搬出历史数据,对比以前的情况逐个因素地进行分析来获取比较正确的预报值。这里面主要起作用的还是数值预报,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靠人算几乎算不出来。大气科学、气象学和物理关系甚为紧密,各种变化层出不穷,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仍是困扰当前世界气象界的一大难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