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猿
心猿一直在看《西游记》,那情节曲折动人,那描写也生动形象,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心猿,总在心里想,它是什么意思?为何三番五次总在章回标题上赫然出现?
一翻开目录,就在第七回的标题上找到了它。“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这一段我自然十分清楚,讲了悟空被推入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不但没死,还练就了火眼金睛,出来更把本来就乱作一团的天宫搅得更鸡犬不宁。还是佛祖法力深啊!一掌就把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野猴子,收镇在了五行山下,“定”住了他。
孙悟空被“定”住了,我好像明白了这“定”的深层含义。忆起悟空从石头中蹦出来时,分明是只野心野性的野心猿,带着猴子猴孙们在花果山上穿梭往来,在水帘洞中逍遥快活。野得自在,野得放纵,野得无规无矩。后来从菩提祖师那里学了一身的绝世武功,他就更加有恃无恐了。规矩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终于发展到了大闹天宫的地步。缺乏规矩的约束,使他本已经玩野的心更加变乱,他变成了“乱心猿”。
佛祖威武!把这只“乱心猿”牢牢地定住。五百年,本来被强迫定住了心的猴子,慢慢也就适应了,不再抗拒这种被定的生活。不知不觉中自己定住了自己的心。这么想来,我觉得我已经基本了解了作者这个“心猿”的用意,应该指的就是孙悟空的心性吧。这个“定”字尤其精彩,这一个乱心猿,被佛祖定在山下,自己定住了自己的心,完成了长达五百年的一次修行。
接下来的故事就链接贯通、水到渠成了。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故事的二号男主角——心地善良的三藏法师唐僧闪亮登场,将心已被定的悟空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收为徒弟,他的心性被唐僧引上正路。定下心来的悟空,也摆正了自己的心思,跟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了。紧箍还是有用处的,毕竟自己还是有自己控制不住心性的时候,这时候它就得帮助悟空正心。心猿归正,酷爆了!
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师父师弟被妖擒,孙悟空不但没有半丝想要退缩的心思,还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坚强勇敢,偷走了妖怪的宝贝,战胜了妖怪。不仅体现出“心猿已归正”,还用他的正心去诚心诚意地去斩妖除魔,救了师傅和师弟。这证明了正了心的心猿不仅能自己正心,还把许多心性,正的小妖精送到了菩萨身边改邪归正了,使他们走上正道。这么说,正心猿不仅能正己,还能正人了!
想到这里,不禁觉得:心猿的变化,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婴儿时的天真可爱,其实心里也蕴含着一丝的野性,就像刚出世的孙悟空一样,如果没有规矩的约束,我们就会像乱了心性的孙悟空一样,去“大闹天宫”,总会遭到老师和家长这样的佛祖们的镇压,使我们的心被强迫着定了下来,慢慢地,我们就会自觉地把心定下来,相信我们长大之后,也会做一些“斩妖除魔”的事情,像孙悟空一样,不光正自己,还能正人。
这现实生活中的《西游记》怎么写,看我们!
我对心猿的思考与理解
在《西游记》中,跟心猿有关的章回有“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在以心猿为题的章回中,都有关于孙悟空不好的一方面。孙悟空被称作心猿,猪八戒被称为木母,是因为观音菩萨早就说过:唐僧师徒五人皆配合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在书中有时指出“木母”“金公”,分别指悟能和悟净。则八戒属木,沙僧属金。龙马生于海,起于涧,则应属水。唐僧是师傅,应属土,因为土是万物之母。唯有火最特殊。火是指心头之火,无一刻而不燃,而猿又为世界好玩之物,故以火配以心猿(悟空)。而悟空从出生至得道因争名利而生心魔,至终悔成佛,可以一言之曰:“收放心而已”
在第五十七回中,出现了两个悟空,其中一个是真的,另一个则是邪恶的化身,孙悟空最终战胜了邪恶,在心猿的称呼上更加了一步。
心猿是指心里胡思乱想,不安分,这也证实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三心。
以上是我对心猿的理解。
《西游记》中心猿的含义
《西游记》中称孙悟空为“孙悟空”“孙行者”“美猴王”“齐天大圣”“心猿”前四个名字都有来历,也较好理解,唯“心猿”不知何故。那么“心猿”到底指的什么呢?
“心猿”第一次出现在书中的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这一回主要讲了悟空从八卦炉中出来继续大闹天宫,如来把他压在了五行山下。五行我们知道是金木水火土,孙悟空属金,天生石猴,又炼成神功刀枪不入,有火眼金睛,手握金箍棒,因此被称为“金公”。猪八戒为木,天河水神转世为猪妖,被称为“木母”。唐僧为水,生来被母放置于江中,人称“江流儿”。沙僧为土,卷帘大将下凡,在流沙河为妖,被称为“刀圭”。小白龙为火,西海太子化作唐僧坐骑,唐僧和白龙马二者水火相济。我们也明白了何谓五行山。题目中“定心猿”就是把悟空困在五行山下,再不能做别事,做他想。在这之前,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透露出他想做皇帝的念头,造反的思想。被困住后,只能放弃。所以此处的“心猿”应该是指悟空做皇帝的念头。
“心猿”第二次出现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一回主要讲了悟空从五行山下出来,随唐僧西行。题目中“六贼”明指悟空在花果山结的那七兄弟的其他六个。当时他们一起游手好闲,无法无天。实际也是指佛教中的“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即: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代表孙悟空的六根。观音用紧箍咒代替五行山彻底让这个“心猿”归正。所以这回的题目可以译为:悟空断了心中的理念回归正途,花果山逍遥的念头从此无影无踪。
“心猿”第三次出现在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这一回讲了唐僧离开悟空后,带领八戒和沙僧继续西行,路遇妖邪,四顾无力,八戒用激将法请悟空之事。题目中的“意马”就是指白龙马。在汉语意思里,心猿意马形容人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一颗浮躁不定、不平静的心。而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和白龙马都曾犯下天条,桀骜不驯,于是乎,给心猿套上了紧箍咒,给意马拴了缰绳,将他们约束,一路西行助他们修身养性。所以“意马忆心猿”就好理解了,可译为:离开了悟空,道路磨难,白龙马想起并提议找回一心一意向西的大师兄。“心猿”这里指心无旁笃向西的悟空。
“心猿”多次出现在《西游记》中,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分析,可以得知“心猿”就是悟空心里的想法,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悟空,或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多读多思,这就是我在《西游记》中分析出的“心猿”的含义。
心猿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章回都写到了“心猿”。但我们知道它真正的含义吗?让我来说说我自己对“心猿”的认识吧!
首先,我认为孙悟空就是“心猿”。因为《西游记》里的取经人物一共是五人,他们是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划分的。其中唐僧为水,孙悟空为金,猪八戒为木,沙僧为土,白龙马为火。这些称号又都各自代表他们自己的“心德”。在书中孙悟空又叫“金公金老心猿”,所以“心猿”说的就是孙悟空。
其次,再来看一下书中都有哪些章回提到了“心猿”呢?其中第七回的标题是“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十四回中有提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还有第四十一回提到“心猿遭火攻,木母被魔擒”……等等书中还有其他许多地方都提到了“心猿”。
然后,再说说我从文中理解的“心猿”的含义。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居住的地方就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我认为这两句话其实也都是指“心”。再比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最开头的一首长诗就是写的“心即是佛”。还有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攻,木母被魔擒”讲的也是孙悟空被大火烧得快要昏死过去了,这里的“心猿”也是指孙悟空,也就是心佛受到了历练......
最后,我总结“心猿”的含义就是:《西游记》中把孙悟空比喻成“心猿”,是在说人的“心识”。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心识”既能作恶也能行善。就像是在书中第五十七回的假孙悟空就是孙悟空的恶面。人的本性都是真心佛性的,只有通过弃恶行善的修行和领悟,才能降服“心猿”,从中悟出真正的佛性。所以,师徒五人只有取回真经,才能真正行善,把本性中的“恶面”去除掉!
其实“心猿”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人是有两面的-善与恶。我们要像孙悟空一样,用善的一面战胜恶的一面。我想,这也是作者写《西游记》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寓意吧!
“心猿”的含义
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
此回讲了师徒一行来到西梁女国,国王看上了三藏,想嫁给他。三藏十分为难,行者想出了一条妙计,既让三藏脱身而走,又可获得通关文牒,非常聪明。
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
此回讲了三藏被土匪拦住,行者好心救出师父,将盗寇打死,为民除害。三藏却因他伤害生灵,把他驱逐回花果山。
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
此回讲了三藏等人被妖魔抓走,行者与其大战,千方百计都无法获胜。
分析:
(一)这三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结果大都是失败或负面的,或许“心猿”有“非常努力,却总是得不到好结果”的意思。
(二)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意思是:心里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心猿”可能也包含这个意思。
(三)三回中行者次次能想到好主意,并且都十分巧妙。“心猿”应该有机灵的意思。
总结:
“心猿”有劳而无获、急躁、聪明机灵的含义。
心猿
我认为心猿是指心里不安定,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腾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心烦意乱。例如: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这一回,讲的是孙行者大闹天宫,无人能降得住孙行者,这时就能用心猿来形容他了。大闹,好似癫痫的白额虎,疯狂的独角龙。最后是如来把孙行者压在五行山,才得了安宁。
例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这一回,讲的是唐僧收服了悟空,也就是心猿归正。但是心猿,毕竟不安分,行者是戴上紧箍咒才死心塌地。这恰恰体现行者是心猿,通过带上紧箍才愿服从。
例如:第三十四——三十五回
这两回讲的是孙行者与金角、银角大王斗的事。毕竟是心猿,不安分的很啊!把二魔耍来耍去,真是把心猿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四回,我发现关于心猿的都是孙悟空的闹、乱、不安分的体现。所以,我觉得心猿是形容心烦意乱、安静不下来。
论“心猿”
“心猿”这个词,常常出现在《西游记》每个章回的大标题中。毫无疑问,“心猿”指的是这部书的主人公:孙悟空!但孙悟空的名字有很多,齐天大圣、行者、悟空。当然也有使他恼火的称号:弼马温。最后一个先不说,前面的哪一个不能与“心猿”这个称呼来替换。为什么作者多次用“心猿”二字来做章回的标题?一定另有原因。
于是,我查了书中所有题目中含有“心猿”二字的章回。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
这十七回含有“心猿”的标题是否有共性,我又翻阅了《西游记》发现本书中第一次提到“心”这个字并予以解释的,在第一回菩提祖师的仙洞在灵台方寸山,唤做斜月三星洞,这个山名与洞名本就有“心”的含义,所以我想“心猿”这个名字定与这个悟空出拜师学道之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外,我也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在这个含有“心猿”的标题中,“心猿”往往与佛教有关。当然,这基本上限定在下句(“心猿”二字要出现在题目的下联)。前三次出现“心猿”完全是为写孙悟空感蒙众佛劝导皈依佛门的事迹而用的。而如果“心猿”二字出现在上联。通常是在描写孙悟空的法力无边和立下的种种战功。当然,这样的说法对于三十四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是个特例,因为它与我的解析略有不同,我们姑且认为它的作用为概括全文吧。
ljq,why请支持我们,蟹蟹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