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
的
“
不
仅
是
认
得
几
个
字
”
考据,典故,童言,童语,组合起来,甚是有趣。《认得几个字》里张大春用生活中与孩子的逗趣小事,以聊天的形式达到了传授汉字文化的目的。
我是个俗人,也没有深厚的诗词底蕴,零零散散读下来,也就只记住了作者和孩子们互动时的趣谈。
孩子们不要诗,他们要笑
我的幼儿园,小学,也常常举办古诗词背诵大赛,那么多平平仄仄平,到头来,真正记住的诗,也没几首。
文中的两个小儿也是如此。理解诗?他们可是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只反复朗诵,念着他们觉得好玩儿极了的一句,并且放声大笑:“公——鸡——缓——臭、屁!”那是闽南语,意思是:“王之涣作品”。
大家都是这样,从小到大背各种诗,即便烂熟于心,也不很懂得。而现在,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公鸡缓臭屁”,让他们提起对古典的好奇心。诗嘛,等他们长大了,总有一天此情此景便能对上一句诗词,也就回味过来了。
但如果失去好奇心,在那瞬间,人就死了。
日剧《女王的教室》里有一幕,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去学习?老师的回答简直棒极了:“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称为人,连猴子都不如。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理解,还能做什么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样子,那都是骗人的。进了好大学也好,进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学校所允许翻的跟斗
小的时候看《西游记》,我一直纠结一个问题。为什么悟空不能用筋斗云载着大家,一起去西天取经呢?一次载不了,也可以分好几批啊……再怎慢,也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搞出那么多的故事快啊,这样不是很省事吗?
直至今日,我才在这里看到了解答。
你看悟空学道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灵台”,“方寸”,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所以孙悟空练的是一个心法,他练的不能用在你我身上,也不能用在唐三藏身上。
不是说只有这个猴子才驾驭得来筋斗云,谁说只能是他?谁规定的?
可偏偏每个人的心法都不一样,都不能用到别人身上。悟空有悟性,且就着他的这个心法,菩提老祖才能如此教他。所以他才没有直接载上师徒几人直奔目的地,原来不是悟空笨,是我笨。
现在的教育也是一样,首先你得会翻跟斗,其次得遇到菩提老祖那样的老师,最后得学校允许你翻那么高的跟头。
现在的教育政策常常改动,美其名曰“减负”,可我的学习生涯仍旧是作业考试不断的。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成果,但是如果教育完完全全沦为了考试的工具,学习也只是奔着应试的目的,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舍本逐末了。
因此,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如果可以让学生在允许的范围内尽情翻跟头,变着花样儿翻跟头,是不是所有潜在的悟空们,也都不再有“此处不考爷,自有考爷处”之想?
有些东西不能被丢弃
我们的很多文化没落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有东西都一样。只有用起来,事物才会有不断的发展,不流转的东西早晚会有消逝的一天。
因为字体太繁琐或是使用不多,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字,已经到了废弃的地步。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与文字打交道,在说着文字,用着文字。这么高频使用的东西,有的时候也会被抛弃掉一些。
但被淘汰掉的,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说不定只是因为一些设计得不完善的竞赛机制与规则,使得一些事物被冤枉了。
而孩子的好奇心,学校所允许的范围,它们可能可以拯救一些,这是最最重要的。但愿,我们不要做一个明知门在何处,却可望而难及的人。
撰稿/刘婧瑜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毕舒媛
审核/王清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