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5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年11月25日周六晴

主题:《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地点:尖微时尚艺术酒店

主持:小小

主讲:李博士

参与人:Monica、里里、Emily、鲍博、Janet、Helen、Julia、Jessie、圆圆、静、李幼常、张媛媛

引言:什么是哲学?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通过哲学来给我们的内心和生活带来影响?正如书名一样,本书的作者哲学家皮埃尔阿多通过对话的形式,来阐述在多年对中西方古代哲学的研究后,认识到如何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进行。而事实上在古代的时候,哲学其实就是以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理论来体现的。那么,今天就让李博士带领我们一起在本书中找到一种哲学的、会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的方式吧。

李博: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也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作者提到,在古代的时候,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最近看到他的《古代哲学的智慧》,讲到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看完之后感觉这本书可以更好的、更集中的把他们的观点表达出来,那本就没必要再看了。他首先讨论了西方哲学的含义就是爱智、追求智慧,对世界、宇宙的求知欲,对人生的追求,人的生命的意义、价值、该怎么做,这是人类最基础的动力之一,也是为什么会有哲学。他提到在古希腊不同的哲学流派——伊壁鸠鲁、斯多葛、怀疑流派等——他提出这些流派是一种生活的选择,人们进入这一流派,是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以前的这些人——现在我们叫他们为哲学家——并不是为了什么理论体系,学术的、深奥的、复杂的、术语话的体系,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生活实践方式。所以当时也不像现在一样用写书、理论等方式,在当时是一些引领者和他的同行或者学生,以一些对话的方式进行。当时有很多学院,他们生活在一起,读书、表达不同的观点,遵守共同的生活要求,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我们以前古代形成的派别群体也是这样,儒家——孔子三千弟子追随老师;墨家——有很大的势力,墨子的那派也是身体力行,兼爱——到各个国家去宣传,是一个中国非常独特的传统;斯多葛——通过苦修,忍受身体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摆脱物质,最终是为了获得内心的自由。说来说去,现在、以后读点哲学,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生活的更好。我们学哲学,并不是用来搞理论的,而是用来生活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或者看到其他书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想到上次讨论的题目——知行合一——王阳明也提到过,良知会化为行动,最终都是要改造人的内心,改造人的性情,改造一些本能的、自然的情绪反应,让你能够生活的更好。如果我们读书没有让自己的内在生活更好、更有力量、更自主、更独立、更能够有平静、安宁的感觉在心里,更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家庭里的、工作中的、社会上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事。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书就属于白读了。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落脚的每个人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这个改变我觉得是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古代哲学智慧》中提到一句话:中国人也有“一日三省吾身”,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提到每天都要反省,通过反省发现自己哪里过得不好,怎样可以调整、更改。书中提到的马克奥勒留,是一个罗马皇帝,通过老师的训练,成为了一个斯多葛主义的人。他自己身体行,每天写日记,《沉思录》就是他的日记的合集。他写日记是为了给自己看的,每天写日记来反省自己。他这样做的方式就是修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写日记来检查自己的生活,来总结,来强化对某种生活理念的追求。他——包括柏拉图也提到过,大家是追求智慧、改造生活,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大家要一生不停的、永无止境的去努力,不可能哪天都能达到生活的完满,不用再努力、不用再往前走了。不管是追求哲学还是宗教,目的都是改善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实践道路都是有相似性的。佛教的禅宗也是一样不停的修行。佛教中的神秀和慧能的争议,他们是两个最大的候选人,慧能说:“灵台本无垢,何处惹尘埃。”——我的心里本来就很干净,不会有很多的烦恼,不用刻意的修行。他的天资可能很好,但神秀提的是另外一种途径,他说我们的心容易惹尘埃,需要勤拂拭。他讲的就是一种渐进的修行方式。他的这种方式和我们世界上99%的人更符合。我们生活中会碰到各种烦心事,各种不同的挑战,我觉得没有任何人的生活是完全没有烦恼、挫折、郁闷,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挑战和困难,心想事成、事事如意都是不可能的。这样一种修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可以用到的方式。要讲的话,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如果我来讲的话,我会说最后一章——活在当下。大家会说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贬义词。大家有没有想过心灵鸡汤为什么会变成一种贬义词?

Janet:它好像给你提供了一种冠冕性的话题。它只告诉你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没有告诉你方法,怎么样去达到。如果要达它的标准,它就是给出一个方法,让千千万万的人去实行。它给你描述出一个比较理想、可以达到的境界,却没有告诉你要怎么样可以走到那,要靠自己去探索。如果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要别人给到你的话,那你自己成长的意义在于哪里?所以我觉得心灵鸡汤我看过以后,会觉得心理比较平静,知道这种境界我是可以达到的,至于怎么达到,可能是要经历过各种痛苦挣扎、热泪等,才能达到。这也是成长的意义所在。我并不赞同一味地去批评心灵鸡汤,我觉得它也有它存在的意义。

小小:我感觉心灵鸡汤,像刚才提到的“明镜亦非台”,它提到了很高的道德标准,我可能摸不到这个标准,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有的鸡汤告诉我一个我可以努力的方向。另外一种,每个人对于同一个鸡汤有不同的反应。

圆圆:心灵鸡汤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大家都觉得鸡汤是一个好东西,喝鸡汤能够强身健体。所以心灵鸡汤其实一开始不是贬义词,但是后来慢慢的大家一说到鸡汤,会有批判的意思,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市面上一些心灵鸡汤相关的产品,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困惑往心灵层面上去提供一个答案,但是它的答案太过浅薄、不禁推敲,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的时候是这么回事,但是仔细一想,它的逻辑和思想体系,反思过来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大家现在去批判它。现在市面上的主流的心灵鸡汤的逻辑体系是匮乏的、不成立的。心灵鸡汤其实是可以往好的这一方面走了,心灵鸡汤是任何人都需要的,对于心灵上面的困惑是需要有不同的方式去给我们解答。包括哲学也是为了满足我们精神层次上的需求,包括宗教也是这样一种方式来帮我们解答困惑。在市场上、市面上有不同的方式来解答我们的困惑,放大了讲,它们都是一种心灵鸡汤。但我们不会用心灵鸡汤去描述它们,因为我们觉得它们是一套成立的架构体系。我还是看好这些东西的,因为我们需要心灵鸡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心灵鸡汤的质量变得更高,而不是让它变成一种速溶的、冲泡的东西,要种真正的小火慢炖,让它变得真正的有涵养的。

Emily:我稍微补充一点,我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东西,告诉你一种标准,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健身,你就不好了。难道你一定要健身吗?这不是自己的选择吗?这样就变成了一种强迫你要这样生活,你应该这样做,这种鸡汤不是有毒吗?

李幼常:我补充一点,我跟圆圆的观点有点类似。我觉得鸡汤告诉你结论,但不告诉你方法。反过来看,鸡汤比较负面的原因是,我们对鸡汤的期望太高了,它只是给你指一个方向。现在我们被动的接受很多没有经过推敲的概念,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本身。鸡汤今天叫你这么做,明天叫你那样做,内在会有逻辑的矛盾性,你也会变成一个矛盾的人。这也是我们要从鸡汤回到哲学本身的一条路径。

小小:我觉得看似浅的东西并不代表它不好。很多鸡汤不是思考方面的东西,而是感受方面的东西。

Julia:我觉得心灵鸡汤就是一种正确的废话,它告诉你的潜意识能够达到的结果,但在意识层面却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甚至没有告诉你一个过程,如何进入这个潜意识。因为潜意识没有一个短暂的过程可以达到。比如一个女孩子谈恋爱了会说我觉得我没有安全感,我要怎样才有安全感?她的老师或者朋友会说,你必须要有安全感,你有了安全感以后会怎么样。但是没有告诉为什么没有安全感,你的问题在哪里。它不给你一个途径让你自己去探索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心灵鸡汤就是正确的废话。

小小:你觉得一般人的鸡汤是正确的废话。你知道这些,但是你未必做的到。但是你要真的感受到它的意义,可能是要经过一个阶段。

Julia:你说的是彼时彼刻的事,我说的是此时此刻我的感受。

Janet:如果我有自己的体系去判断心灵鸡汤,我觉得有用就用,我觉得没有用就把它放一边。有些时候我觉得它是对的,但是它帮不上我的忙。像“活在当下,品味此时此刻”,这句话是对的,它告诉你应该达到的境界,你也在不断尝试去做,但是你做不到,这没有用吗?不一定。但是像小小说了,我不停的去尝试,我每次尝试的时候会对“活在当下”的理解更深一层。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个说的都有道理。大家在摒弃或者选择要不要达到心灵鸡汤的程度,都有个人自己的取舍,没有对或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很多时候鸡汤是对的,但是它没有告诉你方法。心灵鸡汤在达成目标,过好自己这一生的过程中,它不是让你去遵循它的方法一步步去走,有的时候就算明确告诉你怎么做的时候,你去做的时候会发现变了味,或者就是做不到。所以要有自己的体系,我如果想达到,我应该怎么做,如果我达不到,就换另一条路去走。

李博:大家对心灵鸡汤的理解有点不太一样。Janet和小小都提到它们不给方法,也有提到它经不起推敲,逻辑性不够强。我看心灵鸡汤不多,有的时候在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fc/52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