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王刘德值得赞誉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二儿子,是废太子刘荣的同母弟弟。前年,被汉景帝封为河间王。是汉武帝刘彻的兄长。在汉武帝的兄弟中,河间王刘德可以说是一个另类的人物,他勤奋好学且聪明睿智。他一向努力做学问而且爱好古人圣贤之道。从来都不涉足官场政治,而是常常用黄金布帛四处寻求好书。所得到的书有很多种,和当时朝廷藏书数量相当。那个时候,淮南王刘安也喜欢搜集古书,但他所寻求到的多是浮辩不切实用的书;而河间王刘德所得到的书,都是以古文写成的秦朝还没有焚书以前的书。他从这些寻求来的古籍中采集有关礼乐方面的古代事迹,把古书增编到五百多篇。使得礼乐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寻求古籍方面,刘德可以说是不畏劳苦,亲力亲为。但凡听说民间有古书的,他都会亲自前往,不但出大价钱收购,而且还令人重抄一份留给主家。若是遇到不愿出售的,他就好言相劝,从来不强求人家。这在那个时代,特别是刘德的身份,能有这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难得的。也正因如此,他的好名声传遍天下。那些家里珍藏有古书的人,大都愿意把古书奉献给刘德。而刘德对此更是重金收购。因而,他才能有与朝廷相当数量的藏书。刘德非常崇尚儒术。他平时总是穿着儒者的衣服,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合于儒者之道。所以,当时有很多儒者都和他交游。《资治通鉴》记载:前年,河间王刘德到京师朝见汉武帝,同时向朝廷进献雅乐。并且回答朝廷有关辟雍、明堂、灵台等制度问题,以及皇上所策问的三十几个问题。河间王刘德的回答都是以推广儒术为主,都能切合事理,文辞简略,但意旨却很明确。汉武帝非常满意。然而,满意归满意,作为帝王,汉武帝内心并不想看到有一个在文化和儒学方面声望极高的兄长在社会上活跃出现。据说,汉武帝因此暗示了刘德。同时,汉武帝命令太乐官要常常习练河间王所献的雅乐,要求每年在一定的时间备用,可是还是不常运用到。这年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汉武帝上书,说:“河间王行为端正、品德良好、温和仁慈、为人厚道诚敬、爱护下属、智慧明达、眼光深远、对于鳏寡很有恩惠。”这份上书,对刘德的评价相当中肯。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河间王刘德的确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因而,大行令奏报汉武帝,说:“《谥法》上说:‘聪明睿知称为献’,给他的谥号就称为献王。”当然,汉武帝对他这聪明贤能的兄长更是了如指掌。于是,就批准了大行令的奏报。因此,河间王刘德被敬称为“河间献王”。有德行美誉的人,是会永远受到人们赞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