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苦乐悲喜无非佛语,柴米油盐皆

苦乐悲喜,无非佛语;柴米油盐,皆是禅机。看破红尘的智慧不在红尘外,而在红尘里。而真正的得道高人也不是那些把自己“锁”在深山老林里的苦行僧,而是在凡尘俗世中,把平淡、琐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智者。禅与佛,本来就是生活的注解与调味。烹禅煮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岂不快哉?

看破红尘,就是走入红尘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宋·苏轼《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是苏轼在临终时留给小儿子苏过的一首偈子。苏轼在结束了长期的流放生活之后,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他写下此诗。

初看之时,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了无穷尽的潮汐,如滚滚红尘,令人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却无从说起;等到自己投身于社会现实,经历人情冷暖、风雨沉浮,终于归来无事,眼界已超越物相,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烟雨江潮已不是原来的烟雨江潮,而成了佛的意境、禅的风景。庐山依旧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那样宏伟壮观,但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真正走入红尘,理解红尘后的禅悟,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

出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点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静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能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了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红尘而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激流冲走;同样,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投身于江湖,难免被红尘俗世的潮流冲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送死。”

正如无相禅师所言,出世与入世没有绝对的界限,相辅相成,须臾不可离。

生活中许多人在遇到一些打击与磨难后,变得心灰意冷,情绪低迷,于是不愿继续努力拼搏,甚至生出出世之心。事实上,真正的看破红尘,就是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幸与不幸,做到宠辱不惊、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的真谛。只有体悟到“悟道前,砍柴挑水;悟道后,砍柴挑水”的自在妙境才能得到充满禅意的真正幸福。

诗人白居易就深谙红尘里参禅悟道之法,他把禅融入现实生活中,用平常心习禅。他的禅,不是躲到深山老林里,和白云明月做伴;不是抛掷现实,去追寻虚渺的境界,而是在日常习俗中求得适意、自足、忘情;在寻常的日子里求得心灵宁静,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化解世间的苦闷。所以,他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语言通俗易懂,却寄寓深刻,流传千古。

真正的禅无须离世苦寂,清净自在的禅者既可以在山水闲趣中澄澈心灵,也可以在车水马龙中坐享世间繁华。

用平常心,做非常人

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

平常心,就是不管时空如何变化,不管人情如何转变,始终心情平静,不为琐事费尽心思,不去钩心斗角,每一天都活得轻松自在,时时都像过节一样兴致高昂。心平气和,才能长养智慧,止于至善;心气浮躁,只会蒙蔽灵台,趋向无明。

在喧嚣世事中,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需要极大的定力和心灵力量。面对世间的利益纷争,做到无为、无争、不贪、知足,保持对名利的淡泊心,对屈辱的忍耐心,对他人的仁爱心,做好每天当做之事,享受每件事情带来的快乐,自然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获得更纯粹的幸福。

面对人生,我们要选择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选择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既要正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做到宠辱不惊,也要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做到自在随意。

曾经有一个叫曾会的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雪窦禅师,于是写了封介绍信给雪窦禅师,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雪窦禅师欣然接受,拜别后就继续云游去了。

这一别就是三年,一次,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三年前曾介绍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搞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派人在寺里上千僧众中找了个遍,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便和学士一起寻找,可是找遍寺院,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间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高兴地喊道:“雪窦禅师!”雪窦禅师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

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学士,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雪窦禅师在名利面前保持着最本真的自我,挣脱世俗的诱惑,抛却名利的纷扰,虽默默无闻但终成正果。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zp/161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