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一首七律,首联极富理趣,最后一句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和快乐的日子,可是有人大富大贵,经常愁绪萦怀;有人囊中羞涩,却能知足常乐。可见快乐并非取决于财富和地位,而是与内心的感觉有关。如果心中一直牵挂着很多事情,更对得失名利孜孜以求,根本难以得到快乐。

古代很多平民百姓布衣芒履,貌似愚拙,日子也极其艰难困苦。不过他们仿佛生活于桃花源中,远离喧嚣、自得其乐。北宋也有一位高士,学识高深,布衣终生,一辈子都过着恬静、悠然的生活,却让人羡慕不已。下面分享司马光的一首七律,首联极富理趣,最后一句话更具有言外之意。

和邵尧夫安乐窝职事吟

北宋?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妙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司马光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20岁进士及第,曾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司马光自小勤奋,学识渊博,同时他又为人刚正、敢于直言。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曾一度离开朝堂,潜心于著书立说。

题目中提到的“邵尧夫”,是指北宋著名的理学家邵雍,字尧夫,他自称安乐先生,与司马光是至交好友。邵雍不慕名利,专心于学问,曾两次受到朝廷的征辟,都被他婉言谢绝。这首诗就表达了司马光对这位高士的钦佩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的大意是:心中没有牵挂,就是世间最大的安乐;安乐应该源自内心,根本无需向他处寻求。细雨蒙蒙、寒风萧萧时,非常适宜在家安心休养;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时,正是闲游的好时机。

青松碧竹苍翠挺拔,放眼望去,足以让人心情愉悦;桃红李白,可以摘上几朵,然后插在斑白的头发中,聊以自娱自乐。诗人专心致志地编撰巨著,可是由于他与邵雍友情深厚,经常会忙里偷闲地登楼眺望。

首联就饱含哲理,“灵台”是指内心;“休休”二字,出自《诗经》的“良士休休”,是指安闲自得的意思。司马光暂时离开了朝堂,不必为国事烦忧,也无需和别人争论,纵然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却忽然感到如释重负,也更能理解邵雍为何不愿在朝为官。

所以诗人认为,只要灵台无事、心无牵挂,就可以快乐永远。同时诗人也终于意识到,幸福和快乐并非与财富和地位有关,而是在于内心的感受。皇帝一日三餐都是山珍海味,遇到棘手问题,也会没有胃口;凡夫俗子粗茶淡饭,由于非常知足,却能尽情地享用。

中间两联描写了朋友的日常生活,作者分别用“独坐、闲游”,以及“开青眼、插白头”四个生活片段,描写了这位高士悠然而又安乐的日子。这四幅画面看似独立,其实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不同侧面进行展现,共同传达出邵雍的恬淡心境。

“细雨寒风、暖天佳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无论寒暑冬夏、还是暖春凉秋,朋友都能做到自得其乐,根本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改变而伤感或惆怅。而“松篁、桃李”也是一语双关,既是描写邵雍居所周围的景物,也是夸奖对方具有青竹的品质,更是桃李满天下,令人赞赏不已。

结尾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邵雍晚年闲居洛阳,经常乘坐由一人牵拉的小车出游。司马光当然无法看见他的行动,他只能“为君偷暇上高楼”,即使隔着崇山峻岭和重重迷雾,但只要心里惦记着对方,好像也能想象到朋友悠然的心情。

这两句也抒写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司马光虽然潜心编写巨著,其实他也一直关心着朝堂之事,更渴望自己可以为国家效力,为君王分忧。全文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又具有言外之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xx/162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