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精读20150810悟空出师

正文: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

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

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

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

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

悟空听说,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尝闻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

祖师道:“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

注释:

①复登宝座:“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这话读来却像祖师这三年中未曾登坛说法一般。小说第一次写祖师登坛说法,就传了悟空衣钵;第二次说法,传了悟空长生之术,可见这法是不轻易说的。小说最后师徒四人在灵山取经,阿难迦叶向其索要人事,佛祖回护解释说:“”可见这法确是不轻易说的。又,上一次悟空打破祖师谜盘,深夜前往受法,祖师所传的并非道术、法术,而是衣钵。所以当祖师问他修了什么道,悟空只说法性颇通、根源坚固而已。

②公案比语外像包皮:公案,修行人(有时特指禅宗)的言行范例,记载、流传下来的,有助于后来的修行者悟道参考;外像、包皮,都指表面现象;比语不详,历代批点注释无解,字典辞书不收,但从前后文来看,应该是公案、外像、包皮同类的事物。这些仍然是所谓的“旁门”,尤其是这些旁门乃是“对众说法”。后面忽然问悟空修的是什么法,所讨论内容的等级立刻上升了。

③沉吟良久:祖师第一次说法,与悟空之间有一大段对话,悟空配合着演了一场双簧。我一再强调悟空聪明,此处的沉吟也能体现悟空的聪明。祖师只说到防备三灾,悟空便有了一个深度的思考。换做一般人当会脱口而出,什么是三灾?他并不,只是试探性地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既然达成了修行的成果,为什么仍然不能达成修行的功效?悟空并不知道自己修行的过程是特殊的,即所谓“非常之道”。

④非常之道:祖师传给悟空的究竟是什么道法,书中没说,很含糊,很朦胧,看着说的很细,每个细节笔笔写到,每个步骤一一说明,但其中的关键并没有说。这也是作者的狡狯之处。

⑤三灾利害:《法苑珠林》载三灾乃是火、水、风,火灾七日并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展转消尽;水灾大千世界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风灾大千世界处处生风,荡尽无余。世界经七次火灾后一次水灾,七次水灾后又七次火灾,再一次风灾。而祖师让悟空仔细提防的是雷灾、火灾、风灾,并且这三灾后来都发生了。悟空大闹天宫被擒后,玉帝“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是雷灾;老君将悟空“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是火灾;悟空在炉内“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是风灾。

⑥赑风:这个名称无考,要么是作者杜撰的,要么就是作者有不为我们所知的见闻。

正文: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

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

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

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

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

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

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什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注释:

①素袋:即嗉囊,鸟类、动物口腔或食道中(比如鹈鹕颈上、猿猴两颊)进化出来的储存食物的地方。这段很有意思,也很奇怪,估计一般读者都没有看懂,囫囵过去了,我简单说一下。道家的观念,动物要修成人形之后,才能进一步修仙,而动物修成人其实并不比人修成仙简单,这个过程是复杂而险难重重的。悟空说“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人还是有区别的,他虽然像人,但并不是人。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有没有腮不是重点,重点是强调悟空不是人。《封神演义》中通截教被阐教看不起,就是因为通天教主的弟子往往是非人类,而是“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都非常鄙视。那么按照菩提祖师的理论,非人的悟空,尚不能传以道法。但是悟空就是聪明,他说我有个嗉袋。刚才已经说了,有没有腮不是重点,那么有没有嗉袋也不是重点,有嗉袋更说明了你不是人,那道法更不能传了。第一回讲石猴出世的时候说过,那块仙石兼具雌雄两性,石猴出世兼有胎卵二生。《庄子·知北游》说:“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大戴礼记》说:“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咀嚾者九窍而胎生。”《淮南子》云:“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嚼咽者九窍而胎生。”龁吞是啮咬吞食,是用整吞进食的动物,咀嚾/嚼咽这是咀嚼进食的动物。悟空说自己有嗉袋,就是想强调自己既能整吞进食,又能咀嚼进食,也就是意味着自己既是胎生又是卵生。那么这样做的用意又何在呢?用意就在于提醒祖师,自己是天地生成的非凡经历。悟空拜师的时候祖师听说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当时就“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后来祖师之所以愿意深夜传法、授以衣钵也正是因为悟空的天然本性与他的“道”是相合的。这正是悟空想提醒祖师的,至于是不是人都并非什么重要关节。

②天罡数地煞数:这里的天罡地煞的含义非常明确,就是36和72这两个数字的代称,并没有别的多余的意义,所以悟空才说,“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更没有天罡比地煞厉害的说法,否则悟空干嘛不学厉害的?近来各种营销号疯传“72般变化”的名目,是出自《历代神仙通鉴》的72种道术。详情参见7月19日所发专文《三十六变比七十二变厉害吗?》。

正文:

忽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

悟空道:“多蒙师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

祖师道:“你试飞举我看。”

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带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

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似你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

悟空道:“怎么为‘朝游北海暮苍梧’?”

祖师道:“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

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

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启道:“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发传与我罢,决不敢忘恩。”

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

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

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

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亦长生之美。

注释:

①霞举飞升:修行得道者可由云霞托拥,飞升天界。也指腾云驾雾。

②为人须为彻:求祖师好人做到底。悟空的性格如此,喜欢纠缠到底。他到龙宫借宝,拿了金箍棒不说,还非向龙王要了一身行头,说什么还愁龙宫没宝?后来取经路上化斋,也是连化带要,跟施主说走千家不如守一家,等也要等人家把饭煮熟了要一碗来。

③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须菩提祖师是个糅合的形象,其门下的弟子似乎也都是世俗之人。祖师之间说要传给悟空的术流动静四门的道术,也都是足以立身的一技之长,也就是“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水浒传》里有一位神行太保戴宗,没有别的本事,就是跑得快,他在梁山上的作用就是“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

正文: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

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

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

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

大众道:“就变颗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真个是:

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

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

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

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

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

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颗松树,果然是颗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

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

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

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

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

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

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

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径回东胜。

注释:

①附耳低言:筋斗云是祖师当众教给悟空的,不怕人知道,众同门也“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但教七十二变却是“附耳低言”,同门便心生嫉妒:“悟空,你是哪世修来的缘法?”此问大有醋意。师徒既是江湖,同门便有风波,怂恿悟空当众卖弄者居心非善,而悟空纵然聪明,一时得意忘形,将江湖的险恶和祖师的苦心竟都忘记了。张书绅批点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必可全抛一片心。奈何把自己的真性,轻向人前现出。况神明变化,乃此心奥妙不可测之机,如何肯令人知?若有浅漏,其祸不可知也。宜菩提之痛骂,而深戒之也。”

②出个题目:祖师教悟空躲避三灾,教的却是七十二变。这是偷换概念。从头至尾,祖师只传了三件本事给悟空,第一次深夜传法传的是衣钵,第二次传七十二变,第三次筋斗云,都不是长生之术,事实上也都无法躲避三灾。

③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林庚说:这些话听起来既无神仙家气味,也少佛家色彩,说的正是市井江湖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江湖上防身的手段。

④定生不良:须菩提祖师驱逐悟空断言:你这去定生不良。他何以知道悟空会定生不良惹祸行凶?修仙讲究无欲无求清净无为,悟空的本事只算入门,不韬光养晦反在人前卖弄,而山外有山,真正的高手可让他万劫不得翻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知徒莫若师也。而悟空求仙访道所欲所求无非长生,而祖师教与他本事却未给他长生,提及修仙须防雷、火、风三灾厉害,却仅教了七十二般变化而不是躲避三灾之法。悟空此去,为了长生,自会倚仗神通不惜代价为所欲为定生不良也。

⑤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事实并非如此。在小说后文中,悟空至少有三次提到了祖师,或者自己的法术是从何而来的。第17回悟空对黑熊精说:“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第52回对独角大王说:“立志拜投方寸地,虔心参见圣人乡。学成变化无圣法,宇宙长空任我狂。”第67回又说:“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当然,这种不厌其烦的铺陈叙述方式,是古典小说常用的方法,也不可太拘泥。

⑥径回东胜:悟空学成告别须菩提祖师,此一别就是永别。有人问,悟空成佛以后就可以见到菩提老祖了吧?答案是见不到。菩提祖师只是个引路人,把石猴定位为“悟空”,悟空便从天真烂漫的原真状态进入与万物竞争的世界。祖师对原真的石猴是可见的,而无论成佛还是证道的世界都是竞争的区别的体系的外在的,祖师对他都是不可见的。璞不可返,真不可归,讲不出再见。

解读:须菩提祖师究竟是谁?

历史上真实的须菩提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也就是最能透彻、勘悟“空”这一原理的人。小说作者安排他作为悟空的师父,并为石猴取名“悟空”,也算得心思深重。那么,在《西游记》所构建的世界体系中,须菩提祖师究竟是谁?他在那个世界体系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所以,常有人问须菩提祖师究竟是谁,于是各种牵扯勾连,把他附会为某位大神。

我认为,与其问“须菩提祖师他究竟是谁”这样的问题,不如问“须菩提祖师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更有水平。

我们看到《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交给孙悟空无边的本领,这是孙悟空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祖师给孙悟空取了名字。通过取“悟空”这个名字,给了孙悟空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赋予悟空通天彻地的本领、跳脱顽皮的秉性,使得这个天生地养的石猴得以大闹天宫,弥缝了从石猴到齐天大圣的广阔鸿沟。“鸿蒙初辟原无姓”,使无姓者有性;“打破顽空须悟空”,使懵懂者悟空。这就是须菩提祖师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孙悟空学成回到花果山,第一件事是到水脏洞剿灭混世魔王救回自己的孩儿们。通过混世魔王手下小妖的视角,我们看到孙悟空是这么一身打扮:光着个头,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丝绦,足下踏一对乌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徒弟如此,估计师父须菩提祖师也差不多,而这也正说明祖师不单单归属于儒释道的任何一家。各种绘画和电视剧里的须菩提祖师的造型是得道神仙的模样,而且是道家的神仙,这大概也是一般人对祖师的概念化印象。

“须菩提祖师”取的是佛家的名字,可是又被人称作神仙,诵读《黄庭经》之类的道家经典,居住在道家的洞天福地中,这身兼佛道的身份本来就使得他具有神秘的色彩。而这位麻辣教授讲课的内容就更奇特了,“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正是儒释道三家一锅端。

而他要教给孙悟空的知识更多呢!“‘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然后依次有术、流、静、动诸多法门,请仙扶鸾、问卜揲蓍;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还真是无所不会的全能选手。

而尽管祖师会如此之多的江湖手段,可是说实话,这些也都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神通。所有的这些,都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祖师的身份——无非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市井人物,以此而赋予了天生石猴许多人间烟火气。

孙悟空学会了筋斗云之后,他的师兄弟们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可见这一个个也都是没什么远大理想的。而当孙悟空卖弄七十二变的时候,祖师又极有江湖经验地提醒他小心遭人暗算:   

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正如著名学者林庚所说:“这些话听起来既无神仙家气味,也少佛家色彩,说的正是市井江湖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江湖上防身的手段。”

所以,孙悟空获得名字、习得本领,其实是他在人间一番历练的寓言。通过这一番历练,他获得了通天彻地的本领,获得了跳脱顽皮的秉性,并最终把他和大闹天宫、西天取经联系了起来。而这一起的起点,就是须菩提祖师。所以说,须菩提名义上如来的弟子,其实是披着佛教徒衣服、戴着道士面具的复杂任务。实际上的须菩提祖师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了孙悟空一个明确的定位。

有了祖师赋予孙悟空的这个定位,石猴才有可能成为齐天大圣,那中间宽阔的鸿沟也变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这里,祖师充当了桥梁的作用。

充当桥梁的不止祖师一个,刚才说到的混世魔王也是的,他所连接的是求仙访道前后的猴子。“混世魔王”和“水脏洞”这两个名字也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作者玩弄的一种文字游戏。斩杀混世魔王、火烧水脏洞,是孙悟空的成年仪式,通过这个仪式,真正的孙悟空开始登上舞台。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否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xw/52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