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学方言-出棺材吃豆腐
曾经在文体站工作过的老金过世,单位送了花圈。老张、老王、小李单独吊了耗。
第三天是出殡日子。老张招呼小李一起去吃豆腐:“今天火化,主人家举办丧宴,昆山人称为‘吃豆腐’。”
小李问:“老王呢?”
老张说:“伊格出棺材,急煞勿急死,一干子骑了电瓶车先去了。”
两人上了公交,汽车才出站,拐弯处,为避让电瓶车,司机猛打方向盘,车上乱作一团。就在老张小李面前,一位中老年人站立不稳,倒在一位姑娘的身上。姑娘立马变了脸色:“嫩要吃豆腐,啊是格?”抬手就要操耳光。老张眼捷手快,一把拉住:“姑娘,俄俚勿急着动手,好不好?”
姑娘不依不饶:“格只老乌龟(jiu),老不正经,吃俄豆腐。”
中年人一脸委屈:“对勿起,俄勿是有意格。”
姑娘横眉一竖:“勿是有意?”
小李也劝姑娘:“今早格个情况有点特殊。关键伊啊有其他不规矩的动作?”
姑娘指着被揉得一团褶皱的裤腰处:“嫩看俄衣裳,勿是有意伊做啥抓得这么紧?”突然又话头一转:“要么嫩陪我块洋钿。”
“?”
“那就。”
“嫩勒浪吃我豆腐。”
路又正好路过周市派出所,司机把车停在门口,警察上来,请老张小李和双方做了笔录,调取了监控,把两人叫到派出所去。
老张小李再次上路。老金家就在对面海鹏小区,两人走过去。路上,小李问老张:“他们两位怎么都讲对方是吃豆腐呢?感觉他们讲的吃豆腐,跟俄俚现在去吃豆腐不一样哦。”
老张夸赞小李:“聪明格。不但他们的吃豆腐与俄俚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吃豆腐也不一样。”
小李问:“这么复杂?”
老张介绍:“并不复杂。昆山方言中,吃豆腐有三种意义。第一种就是有人过世了,去吃豆腐饭,俗称‘吃豆腐’。刚才那位姑娘讲个‘吃豆腐’是指占女人的便宜;而那位男的讲个‘吃豆腐’是占别人便宜。”
快到金家门口,一片咪哩吗啦,正当出殡。因为老金年过八十,算是老喜。一路上吹拉弹唱,鞭炮声声。不一会,四人抬着棺材出来了,小李寻不到老王的身影,问老张:“嫩勿是讲老王出棺材吗,怎么没有他?”
老张恍然大悟:“俄讲‘出棺材’也是昆山方言俗语,是对老王的昵称。一般是同辈之间,嫩就不能称老王‘出棺材’格。”
小李点头:“亏了嫩提醒。”
边看出殡仪式,老张边解释昆山一带,办丧事的传统习俗。规矩十分繁琐,一直流传至今有三十多项内容——
送终:先人弥留之际,血亲(夫妻、子女等)应守护旁边,在其即将咽气时,点燃香烛以引死者“上路”。人死要放声大哭送终。
撤帐:死后,亲人要将死者床上的床帐拿下来,抛于屋顶,出殡后可收下。
浴身:子女、亲属要去河边活井边取水,并抛丢小钱或焚化锡箔,称为“买水”,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揩身。
更衣:由死者子女将准备穿在死者身上的寿衣一件件套在自己身上,叫做“筒衣”。然后,一起取下穿到死者身上。寿衣要单数,三件、五件、七件、九件不等。
含银:为死者合上眼皮,整理体形,并在死者口中塞小银一块,名叫“含口银子”。现在一般以含锡箔银锭代替。这是秦汉时期含玉遗风的留存。
停灵:上述事宜准备妥当后,可将遗体从房内移至厅堂。遗体头要向外、足朝里。
明灯:遗体放在厅堂后,家属要在遗体头边点油一盏,昼夜不熄,直到出殡后摔碎于屋外。
守灵:死亡的当天晚上,亲友、邻居都要来守灵,也叫陪祖。
带孝:吊孝者都要穿孝衣孝服,或扎白带、带黑纱,以示哀悼。
念经:殡葬期间,亲人或家属要请和尚、尼姑或道士为死者念经超度。
闹五更:凌晨“五更时分”亲人们在灵前要大哭一场,俗称“闹五更”。
出殡:大殓之日,亲朋好友全部要到,一般在中午时分出丧、送别,在日落之前送葬队伍回到家中。
回丧:火化后回家叫回丧。回丧不能走出殡时的同一条路,要兜个圈子回丧,否则认为不吉利。
座台:家中客厅里设立座台,台上放遗像、敬茶水、果盘的座台也叫灵台。灵台上点一盏烛,称为“七灯”。这个蜡烛要点到终七为止。
丧宴:大殓结束后,丧事人家要请奔丧人吃饭,俗称“豆腐饭”、“吃素菜”。现在这种丧宴与平常酒宴已无两样。
做七:所谓“做七”是指丧期应该是七个七天。逢七要上供,其中最大的是“五七”。“五七”时要祭羹饭,这顿祭饭要由女儿做饭菜。饭菜十分讲究,多的有二十几道菜,少的也要十几样,赶在太阳上山前送到死者家里。当天晚上,一般请道士做道场。道场要做整整一夜天,直到凌晨焚烧掉纸扎的祭品以后,方可结束。“五七”以后,丧事基本结束。留下“六七”、“段七”,只在家里点个香烛花点纸钱。
文/张银龙
编辑/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