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的时间
如果图书馆贴出“捉拿上学年读书量前名的知识分子”启事,我想想,差不多可以被通缉。
为了证明读过某本书,就写书评——这倒不是向他人证明,而是为自己作证,自己的思想和书交汇成文字就是一个阅读的坐标。如果把我关于书的评论、推荐、讲稿粗略算算,也有几万字。曾想让这些文字独立成书,或者独立成篇列在我的文集里,书名或章名是《读书的时间》。
但是觉得这个名字除了简约,几乎没有什么内涵,若非书客,也许不会费时间去看。我就添上两个字,有了这篇小文的题目《读一本书的时间》。名字一写出来,隐约感到了一种释家的浪漫。
想,读一本书需要多久?
兴趣、薄厚、文体、语种、开本、装帧等等,都会对这时间的长短有所影响。
那这个问题不就不能成立么?
我在一次读书分享时说:读,是我认为最柔的动词,能久而不止。
小时候,老师看过学生的作文,大多会在后面打一个字的评语,这字往往就是”阅”(我的作文后面“优”多些,而且老师一般还会写一段评语)。但是我们读书,并不是写个阅,画个圈,就表示读完了。往往,在我们完成”阅”之后,才开始进行“读”。
读,是一个品味的过程。过去的读书人有一项功课就是背书——也许是因为书的携带不便,也许是因为书的数量有限——他们皓首穷经,韦编三绝,努力做到书人合一,用书打磨自己。这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有的人被书驾驭,食古不化,成了两脚书架;有的人读懂了书,冯虚御风,灵台一派潇洒。后者体现了对人生的爱。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能背诵《红楼梦》(我最早知道的是沈雁冰能背),它不在经史子集之列,却成为文化史上的经典。夜深人静,在脑海中跳动素雅的篇章字句,是多么美好!
读一本书的时间,可以短到草率,也可以长到一生。
年某月
既然苹果关闭赞赏功能
那iOS用户可长按下码支持原创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馆长文
红袖添香夜读书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