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风雨沧桑不变初心
——记灵台县龙门学区校长陶金平
□本报记者郭海凤
一屋、一桌、一椅、一床是他工作生活环境的写照;
教育工作的内行、生活中的热心肠,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背着干粮去村学听课、检查是他的工作常态;
连续多年的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
他就是灵台县龙门学区校长陶金平。今年53岁的他年参加工作,从基层老师、教学能手到如今担任学区校长,已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奋斗了整整35年。教学能手、优秀小学语文老师、小学高级教师……这是陶金平当老师时的辉煌。如今作为学区校长的他,依然延续着辉煌,多年来,龙门学区的教学成绩一直位于全县二类校前列,是全县的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对于这些优异的成绩,陶金平坦言,没有捷径,“精细工作、科学治理,和谐发展,提升质量,以人为本,追求卓越。”这是他提出的办学思路,而他每天的工作更是具体到和师生们共同上早操、听课评课、教学培训等等。
说起他的日常工作,还有这样一则故事。因为每每到村学检查工作,陶金平总要在食堂里买上几个馒头带着,在村学里工作的一天,几个馒头便是他的伙食。原来,龙门乡地处山区,许多村学非常偏远,中途赶回来吃饭不现实,村学里的老师也都是周末从老家或者集市上备齐一周的伙食,如果在他们那里吃上一顿,也许这些老师的口粮就坚持不到周末。于是,背着馒头检查工作便成了陶金平的一种惯例。即便这样,全学区所有的村学,他还是坚持每两周就走一遍。
年轻老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学区的教育教学质量。陶金平每周都组织年轻教师学习,狠抓教学基本功。在日常听课评课中,他更是将年轻教师的课作为重点,仔细听、认真记,一对一交流指导。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先后有10多名年轻教师被县上授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是提升教育教育水平的关键,谈及于此,陶金平滔滔不绝。他始终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是重中之重。学校运用多种模式展开教学,每年组织开展班主任基本功评比、优质课评比,组织老师开展音乐、计算机培训等等。在龙门,许多村学仅两三名老师,音体美等课程几乎无法开展,没有条件为每个村学都配备特长老师,他便提出了“走教”的模式,学生不动教师动,让一些骨干教师、专业特长教师通过走教,送教上门,这样让村学的孩子们也能基本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离开山区、去城里工作,是许多山区老师的梦想,然而在龙门学区,许多老师却坦言,虽然条件差,但大家工作很舒心。这与陶金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村学里的自来水管道坏了、断电了,他准会第一时间帮着协调解决,有老师生病或者住院,他无论多忙都会抽时间去看望,哪个老师家里遇上困难,他也一定会热心帮助。用龙门中心小学马诚老师的话说:“和陶校长共事,心里暖和!”
35年从事乡村教育的经历,陶金平说,虽然辛苦,但很快乐,也很光荣,看着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教书育人是他最初的梦想,几十年来不忘初心的坚守更是一种幸福。
来源:平凉日报、平凉新闻网
编辑:灵台县网信办/李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