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小年一过,年味愈浓,吃糖瓜、扫房子、割肉、磨豆腐……年前每一天都有相对固定的忙年安排。而现在,“没有年味”是不少人腊月、正月里时常挂在嘴上的吐槽语,逐渐被淡化的民俗是重要原因之一。青岛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记者就这一问题请教了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马光亭,她和她的民俗学社的几名学生畅谈了自家所属区域过年的风俗习惯,大家读来找找春节的感觉吧。
请年摆桌讲究多多
■青岛大学级毕业生朱晓晓
我家住在崂山区朱家洼村,进了腊月门,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多说吉祥话。腊八后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我最喜欢的是贴对联,妈妈会用面、水熬一小锅浆糊,我和爸爸一起贴对联、福字,红彤彤一片很喜庆。从除夕到正月十六,每家都要在房子的正间“摆桌”——供桌上最里面用碟子或碗盛各样供品,供桌后面挂山水画,有些人家会在山水画上挂“轴子”,上面写着祖宗的名字。家长会嘱咐孩子:只准看,不准问,更不准指指点点。
我们村过年还有个最隆重的仪式叫“请年”,除夕下午,以家族为单位,男人们一起上山,在过世的亲人坟前烧香放炮仗,请他们回家过年。
过去人们是在初一凌晨吃过饺子后外出拜年,现在拜年的时间提前,集中在除夕晚上8点到12点。拜年以家族为单位,主要是男人们出面。大年初一开始,女人小孩开始出门拜年;初二看舅舅,还要“送年”;初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十五、十六庆祝两天,放鞭炮、在家里、院里插小蜡烛,到处照照保来年家里干干净净。正月初四到十四这几天自由安排,基本上都是亲朋好友聚会拜年。
饺子里包硬币和枣
■青岛大学中文系学生国萍萍
在我们即墨,除夕上午要贴春联福贴,挂灯笼。通常在大门对面的墙上贴一张“抬头见喜”的福贴,在大门上贴对联和福贴,在院子里的墙上、屋门上、屋内的墙上门框上也要贴福字。还要挂“宗谱”,摆碗儿。“宗谱”即族谱、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一般设在本家族最年长者的家中。“宗谱”图挂在正屋的正北面,碗摆在“宗谱”前的方桌上,桌上有一对烛台、一个香火炉和五个碗儿,分别盛有:猪头或猪头肉、烧鸡、清蒸黄花鱼、一整根火腿和一碗豆腐加油菜。在本家族的晚辈家中,正屋正北面的方桌上也要摆蜡烛、香炉和五个盘儿。分别装有:糖果、苹果、橙子、点心、瓜子加花生。任何人都不可以拿这些食物吃。除夕下午包初一的饺子,将硬币和红枣包进饺子里,寓意财源广进和甜甜蜜蜜。
除夕晚上放鞭炮,吃年夜饭前,要做三件事。第一,供养。由家里的成年男子端着好饭好菜并拿着一双筷子,依次走到院子的正南敬献天老爷爷、到正屋的正北面敬献财神爷、到灶台前敬献灶王爷,然后把饭菜端上桌;第二,放鞭炮;第三,吃茶。即吃甜点。接下来一家人坐下来吃年夜饭,凉拌花生米必不可少,寓意长命百岁。零点前要“压锅”,在锅里满满地放上面鱼、面元宝、枣糕、豆腐、炸鲅鱼等,寓意来年丰收,衣食富足。
初一零点一到,就有部分村民开始放鞭炮、吃饺子。也有清晨时放鞭炮吃饺子,饭后出门拜年。初二,侄子去姑姑家拜年,中午一起吃顿饭,黄昏或夜晚送年,家家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送财神、送祖宗,并摘下“宗谱”。初三,女儿回娘家,丈母娘要把大年初一的饺子给女儿们留着,为了来生还能成为一家人。初四至正月十四,人们走亲访友,一起聚餐、游玩。
除夕下午祭拜祖先
■青岛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窦丽
我家在青西新区藏马镇,我们那的风俗是除夕吃完早饭开始贴春联,比较特别的是家里的猪圈要贴“大耳元帅”的福条。据说曾有一户人家弄混了,把“大耳元帅”贴到了自己房间内,去拜年的人看见了,都忍俊不禁。
除夕下午,我跟着爸爸去给祖先上坟,跪在坟头磕头时,会把自己一年来的好事、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在心里说一说。晚上家人一起包饺子,妈妈过年总会用豆秸烧火煮饺子,是对我们学业的美好祝愿。夜里十二点吃水饺时,大家不怎么讲话,每个人都在心里祝福他人与自己。初一起得很早,穿上新衣给父母和本村的人拜年。大人会往小孩的兜里塞糖,为此我曾专门让父母给我买兜大的过年衣服。初二开始给本村外的亲朋好友拜年,正月十四到十六,小孩子们每天晚上会到街上放烟火,热闹极了。
把寿虫放进粮缸里
■青岛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安晓静
在我们胶州,多数人家腊月二十四、二十五要扫尘,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蒸馒头,馒头上插花生米或枣,还蒸“枣立山”,即插满枣的馒头,再包红豆包、黄豆包、米包、寿虫。除夕那天贴门对子,几乎所有的门都要贴,但卧室的门一般贴福字不贴对子。床头、炕头贴抬头见喜,除此之外水缸、米缸和屋檐上贴福字,大门的屋檐上要插竹子,这些事情都是家里的父辈或者长子来做。他们同时还要收拾好天井和室内的供桌,放15个大馒头,除夕夜要放饺子,一般三个小碗,每个碗里两个饺子。两个供桌都要放一个大香炉。室内的供桌还要放四个或者六个供碟,和两碗插满了菠菜垫着煎鸡蛋的米饭,上面还要放一条黄花鱼,再插上一毛的硬币。还有两个红色大蜡烛,供碟里装的是水果、糖、水饼、芝麻球、元宝和钱造型的巧克力,还有干果一类的。家里的儿子是家里长孙的话,室内供桌靠着的墙上需要供“轴子”,上面写着历代祖先的名字。
除夕中午要煎鱼、煎糕,还有压锅仪式,即在家里的大锅里提前放好下饺子的水,放上箅子,上面放一小碟豆腐、一小碟糕、一个馒头,还放煎好的鱼和炒好的菜,盖上锅盖。收拾锅台,锅台上要放一个枣立山、一个小香炉、一个装饺子的小碗、一双筷子。将寿虫放到家里的五谷杂粮缸里,这件事要妈妈做。
除夕晚上吃隔夜饭,是米饭,不能吃面食,菜就是之前放到大锅里的那些,我家晚上吃到六点就要开始包饺子,饺子里一般放一角硬币、大枣,还有人家放豆腐,米糕,包完了饺子,女人们就不能下炕或者下床随便走动了。零点吃饺子,吃之前要放鞭炮,在天井和室内的供桌前烧纸。吃完饺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小孩压岁钱。
初一早上吃完了饺子,开始拜年,中午家里的人要吃团圆饭,一般在伯伯或者叔叔家吃。初二,去姑姑家串门。晚上送年,吃饺子,放鞭炮。初三早上就可以吃供桌上的好吃的了,然后去姥姥家、舅舅家,给小孩压岁钱。初四招待准女婿,初五或者初六招待准儿媳妇。正月十三或者十四包元宵,提前给家里的孩子买好烟花和彩灯笼。正月十五晚上,每家每户放烟花。
做对生虫往家衔钱
■青岛大学学生展翼
我出生在莱西东南角的一个小村,自小随姥姥姥爷长大,姥爷是家中长子,过年时身上承担了不同寻常的责任。记忆里,小年过完就要做馒头。过年的时候要供给祖先、天爷爷、灶王爷。还做一对大生虫给我们往家里衔钱,家里的钱会越来越多。到了除夕,姥爷会放下族谱供祖先。
午饭时,猪头、鸡、鱼、年糕、糖、干果、水果依次在供桌上摆好,为祖先摆好碗筷,盛好米饭。傍晚时,姥爷会和一个家族其他人去祖先的坟茔上,请祖先回家过年。回到家后,家族的男人们一起给祖先磕头,烧纸。然后各自回家。姥姥和从外地回来的孩子们一起包饺子,饺子里包八个钱、八个枣、八块年糕、八块糖,饱含了全家对日子越过越好的期盼。
除夕午夜放完鞭炮、吃过饺子后,我们这些小孩子便给老人磕头,孩子们可以领到压岁钱,然后去给本族的其他长辈拜年。这一切都忙完后,守完岁的孩子就守着压岁钱,开心地睡了。初二要在鞭炮声里送走祖先,吃过了饺子,年就算是过完了。
初一饺子是白菜馅
■青岛大学级学生江吉俊
对于自幼在市北区长大的我来讲,春节的全部的习俗,都在爷爷家。
这几年,我的“年”通常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一天晚上,我们会到长辈家吃饭,饭菜由二爹家准备,小年夜讨论过年期间的安排,以及对年夜饭的布置。这一天是青岛地区法定燃放烟花爆竹的日子,但我们家在小年夜不放爆仗,也不烧纸。
从小年到除夕,无非就是自家置办年货,送礼,打扫卫生。除夕早晨,我们要去殡仪馆接老人回家过年。在古代,谁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家族的话语权。在我们家,每年去殡仪馆的人是我。祭祀,是有讲究的。比如烧香按顺序进行,辈分大的靠前,同辈中年龄大的靠前,而且仅限男子参加。
我们家的饺子,是初一早晨七八点钟吃。父辈们讲,我们的祖先曾经有在京里做大官的,他在初一早晨才能赶回来,所以我们在初一早晨吃饺子。饺子是白菜馅儿的,白菜谐音“百财”,包饺子的时候,会放些许硬币和小枣在饺子里。初一早晨,也是要到灵台祭祀,然后放鞭炮,再吃饭。
过年是浓浓归家感
尽管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但马光亭告诉记者,“过年”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即过渡、过坎儿。从除夕的晚上过渡到正月初一的早晨,是一年当中最大的“坎儿”。岁时节令,尤其是一年新旧转换的当口,往往代表了神秘的时间节点与可畏的无形力量。人们往往怕这一天会有什么闪失,所以通过举行各种仪式让坏的、晦气的快点走,让好的、吉利的快点来;送走瘟神、穷神,接来喜神、财神;送走旧的,迎来新的。在谨慎中,透出欢娱。
在咱们青岛地区,一般不说春节,而说过年。马光亭告诉记者,对于本地人而言,这是融在血液里的说法。虽然在正式的场合一般用“春节”这个词,但是回到家了,和亲戚朋友相聚,脱口而出的还是“过年”。这个更通俗的说法,充分体现了民俗跟居家过日子息息相关,是与亲人、熟人在一起时的一种生活状态,是有温度的交往,当着家里人说“春节”,觉得夹生。
“到了岁末,几乎在外奔波的人都要‘赶年’,也就是赶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这是一种归家感,体现出亲情在传统节日中起到的凝聚和维系作用。而这里的‘家’也可以扩展为回归家族、回归乡土,表达的是地方归属感。”马光亭说,在“赶年”的过程中,中国文化鲜活地活在每个人身上,现在好多人抱怨年味淡,反而说明每个人的心都是向往春节的,如果不在乎,才不在意年味淡不淡。
马光亭分析,之前民俗学社的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家过年的民俗,增加了他们春节传统节日的参与度,使得文化不是理论抽象地活在每个人身上,而是通过每个人的回忆、行为,达成彼此心灵、文化相通,产生文化上的共有感。过年期间,大家要在共同的时间做相同的事,体现了同一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彼此的认同感,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与全社会连接得更紧密了。
据《青岛晚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