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灵台人为啥说不好普通话?
据新华社消息:目前全国有70%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但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只能听懂的单向交流,相当于全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在大灵台,不管是公务员、教师还是普通市民,能把普通话说标准的人不多,基本上都是醋熘“灵普”,但这并不影响灵台人与外地人的交流沟通。
你要问了:灵台人为啥说不好普通话?有人认为,是灵台人腔口太硬,舌头转不过弯。有人认为,是山外边人拉低了灵台普通话水平。也有人认为,是地域差别和方言众多导致普通话推广困难。大秦在新闻中没有看到这4亿人都包括那些地区和哪些人群,但依据经验判断,这4亿人很有可能绝大多数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边远乡村,其中文盲或半文盲、中老年人、少数族群应该占大多数。他们不能用普通话交流,一方面源于所处环境原因,另一方面是人口流动性不强,生活圈子较小,与外面的人交流沟通少。然而,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搞明白,提倡推广普通话,与保留、保护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并不矛盾。当人人都会说普通话的时候,华夏文明的多样性也不会因此划上休止符。
所谓普通话,即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年起,国务院将每年9月第3周确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从实际效果来看,普通话在城市的推广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不会用普通话交流的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老年人。而在农村,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年青一代都会用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和人交流,有交流障碍的大多是中老年群体。也就是说,目前4亿人不会用普通话交流,不是方言的过错,而是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人们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就拿我们大灵台来说,虽然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但由于人口流动相对频繁,加之学校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年轻人之间都能用熟练的普通话相互交流,中老年人虽然普通话不够标准,带有浓厚的乡音,但也丝毫不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与此同时,人们已经习惯了“到那山唱那歌”,在公共场所或工作单位时用普通话,回到家后与父母交流时,又转换到方言“频道”,没有谁因为从小说方言不会说普通话,也没有谁因为说普通话而忘记方言。因为,方言所能表达的准确含义,不是普通话所能代替的。推普的同时,我们别忘了学习方言、保护方言。记者很不赞成现在的年轻父母,从小教孩子学普通话,却有意屏蔽方言,把方言看成“土”或“落伍”的代名词。
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说,普通话作为沟通各个民族以及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工具,有它的积极意义,如同很多国家都用英语来沟通一样。但是,普通话不能取代方言,方言是普通话之源,是普通话之本,如果没有方言,普通话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源于以上理由,大秦认为,推普与传承方言并不矛盾,也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也应该给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欣闻上海教育部门让沪语教材进课堂,让小学生学说上海话,就是用实际行动对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功莫大焉。
方言,作为华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其魅力和文化影响力已深入骨髓。有时候,一声乡音,能勾起无数游子的故园梦。
◆◆◆◆◆
灵台圈子——灵台前沿时尚杂志
lingtaiquanzi
每天与二十三万同乡一起感受灵台的点点滴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