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笑白
编辑
江山述论
《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无论是通过电视观看,还是通过名著书籍了解。
每个人心中都对里面的人物,有着不一样的定位与理解。
影视剧中演绎出来的画面人物都是经过“加工美化”过后的样子。
假如按原著来拍,那估计都不能成为“老少皆宜”的经典神剧了。
作者吴承恩在开篇中写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西游记》,不妨来看看它背后的“真相”!
01.长生不老的“谣言”《西游记》中,从头到尾主打的就是追杀唐僧,吃他的肉。
毕竟唐僧的肉有一个神奇的功效,那就是能保自身“长生不老”!
在那个没有“收发讯息”的古代。
从大唐到印度之间,需要经过几十个语言不通的国家。
消息传递显然是非常地不便利,那妖怪们到底是如何知道呢?
还有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不管哪个国家的妖怪,全部都收到了一样的消息。
不仅知道他要从东土大唐而来,还知道他是“金蝉子转世”!
唐僧或许也没有想到自己,如此受妖怪们的喜欢。
要是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很显然这是“故意为之”。
不然怎么经历后面的“九九八十一难”?
而且作者也“隐晦”地表达了“长生不老是个谎言”!
原著中曾提到过就连神仙也要遭受“三灾九劫”。
当时想不明白为什么玉帝会让孙悟空去看守“蟠桃园”。
如今看来,他是另有图谋!
西游世界神仙都需要续命长生,为了活下去只有“蟠桃”才是最佳选择。
像人参果、仙丹什么的要么产量极低,要么效果太差。
况且一颗蟠桃都能续年的寿命,哪位神仙不想得到?
为了制约各路神仙,孙悟空就成了一个“替罪羔羊”被压在五指山下。
蟠桃产量减少后,只能靠着太上老君的“仙丹”以及凡间的“人参果树”来分担。
针对于“唐僧肉”的奇效,其实在《西游记》的原著中也有解释!
首先唐僧死前不能受惊,其次吃的时候必须是阴天且安静的环境。
制作唐僧肉的方法必须是整个蒸熟,还需要切成片“细嚼慢咽”。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条件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功效。
这也是妖精们抓到唐僧后都不立刻吃的原因。
从电视剧中的西游记来看,抓到唐僧的妖精只有“狮驼岭三魔”的食用方法是对的。
剩下那些把唐僧关小黑屋恐吓和想着水煮或油炸唐僧的妖精都纯属“暴殄天物”。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长生不老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
02.“妖魔鬼怪”的“背景”师徒四人,取经途中遭遇的所有困难。
以及沿途的“妖魔鬼怪”都是从何而来?
“它们”不是长在山林、湖泊,而是从“天上”下来。
要么是菩萨身边,要么是释迦牟尼身旁。
这些妖怪都是“带有编制”,有不一样身份的妖。
孙悟空取经前,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它”真的很厉害!
敢去大闹天空,无所畏惧,可取经后却看起来收敛了许多。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妖怪们”!
“没有背景”的小妖们。
就算“它们”再怎么厉害也经不起孙悟空的金箍棒。
有些要么一棍子被打死,要么被感化收编。
“白骨精”那么有手段,不还是被“它”一棍打死。
面对“有背景”的妖怪时,孙悟空的能力仿佛被压制了一样。
这些妖怪不是天上的“坐驾”就是神仙身旁的仙侍。
孙悟空再怎么厉害,也会被“它们”手中的法器制服。
为了解救师傅,只能去选择对应的“关键神仙”求情服软才行。
那么所谓的“六耳猕猴”也是真的存在的吗?
其实是存在的,这个“分身”就是在表达对唐僧的不满。
而六耳猕猴一直没办法被制服的原因是:那是“他们”内部的事情,不能管。
后来去“如来佛祖”那里自证清白,如来也没有直接说破。
“六耳猕猴”并没有犯下必死的过错。
为何偏偏非要“它”死呢?
这里面的隐情是:如来真正想处死是“真孙悟空”!
而孙悟空当时已看出如来本意,便一棒打死了六耳猕猴。
以此向如来证明自己减去了二心,从此一心一意求佛。
《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提到:“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质疑猜”。
此句话说的便是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意指你我之外第三个人。
还有牛魔王一家,不仅法力高强,还是当地的“土豪”。
在当地人们还把“他们”当作“活菩萨”。
但却因为“没有背景”,而被孙悟空铲除。
“他们”又有什么错呢?只是不想借扇子罢了。
后来“红孩儿”被观音收走成为身旁的“散财童子”。
有个“编制”也算是修成正果吧!
03.西游记中的“神秘大佬”还记得点化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吗?
他就是《西游记》的“神秘人物”!
对于这个“隐秘人物”,引起许多人的猜测。
有人说是如来的显化,还有人讲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等。
在众多版本中,还是“菩提老祖”更有说服力一些。
其中疑点在于:孙悟空在拜师菩提老祖前遇到的“樵夫”!
菩提师祖居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
而这个地方暗指的是“人心”,句句不提心却句句说心。
对于悟空来寻仙师,其实就是“寻心”的过程。
“菩提”二字在佛教的意思是指“觉悟”,在这里是指“用心觉悟”。
“菩提师祖”本就是“子虚乌有”的存在。
“他”只是人的“本心”而已。
原著中的樵夫说:师祖的徒弟不计其数,如今也有三四十人左右在那里修行。
但是具体的徒弟都有谁,在后续的西游记中并未出现。
此话引用于道家:道生万物,万物无穷。
所以他才会说“不计其数”,以及道家常讲“三四得七”,而七日往复。
樵夫的本意是暗指:你马上要开始修心了,而修心要从修道开始。
之后才是修道心再修禅心,最后修儒心。
在《西游记》中不难看出,吴承恩融入了大量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正如原著所说:“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孙悟空在菩提师祖那里学得“七十二变”。
指的是此时的“他”,内心还在千变万化、浮躁不安。
“筋斗云”是指“他”的悟性还在云雾之中,尚未清晰明了。
核心是在告诉孙悟空。
不要以为自己是天产的石猴就自以为是、天下无敌。
必须要好好修心才能成为“真正的孙悟空”。
否则将来必会因为自己的浮躁而吃苦受难。
这些都是作者在向读者表述自己的“中心思想”。
正如孙悟空告诉唐僧那样:“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只有定心静气才能踏上“悟道参禅”的终极大道。
也间接告诉我们为什么孙悟空能成佛,而猪八戒与沙僧不能!
04.隐喻表述,“人心”难测一路西行的师徒五人,其实就是“一个人”!
正如开篇所说:“欲知造化会元功”。
便直接点出了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核心。
造化、会元、功,对应的就是命运、时间、修行。
八戒是肾水为Y,悟空是心火为嗔。
师徒五人为贪嗔痴慢疑、身心意性情。
“心猿收意马”,而“心猿意马”就是由此而来。
师徒五人一心同体,勠力西天,取经之路,只有玄奘一人。
看似一路都在降妖除魔。
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战胜自己的心魔。
莫言曾说过:把西游记倒过来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换个角度来看《西游记》,其实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每个人心中对里面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知。
那些所谓“尊佛贬道”的阴谋论。
其实不必用如此低劣的内心,来揣测这部文学作品!
写在最后《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包罗万象。
它像是生活的教科书,又像是人生的启示录。
在人生路上,谁又不是一位像唐僧一样的“取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