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灶里的灵台长面酸汤面

家乡灵台县地处陇东南缘,东南与陕西的咸阳、宝鸡市接壤,西北与甘肃省崇信、泾川县毗邻。是古丝绸之路西去的重要通道,又是“崆峒山—王母宫—法门寺—秦兵马俑”旅游热线的必经之路,以周文王伐密须凯旋归师筑“台”而得名。全县总人口23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家乡沃土平畴,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素有“陇东小粮仓”之美称,灵台牛心杏、核桃、花椒久负盛名,“灵冬花”远销欧美等国家,已探明开采的邵寨煤碳储藏量达12亿吨。

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粮食产量衍化出了家乡独具特色的面食文化,在家乡灵台县的饮食中,最有名的要数灵台长面。灵台长面的做法很特别,在没有食用碱之前,妇女们在秋季将收割回来的荞麦秆晾干烧成灰,在和面的时候放上一点,注入清水,澄清称着灰水(其性质相当于现在的食用碱),用澄清的灰水调成面团,再擀成薄片,然后折叠起来,用特制的刀犁成细条。宽的像韭叶,称着宽面。细的象头发丝,称着细面。在细面中又分大细和二细。长面因吃法不同,称着不同的名字。用酸汤的长面叫着“酸汤面”,用大肉臊子做调料的叫“臊子面”,用杂酱做调料的叫“杂酱面”。过寿时吃的长面叫“长寿面”,正月初七吃的长面叫“拉魂面”,结婚时吃的面叫“试刀面”。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具家乡特色的面食——灵台酸汤面。

灵台酸汤面现在也有人称“邵寨长面”,相传当年西伯侯姬昌在罚灭位于今天灵台境内的小方国密须国后广布德化、免赋税、施仁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其班师回朝过程中路过邵寨文王山一代时,当地百姓倾其所有,为文王和军士们做了一顿告王餐———也就是今天的灵台酸汤面。当时百姓将各家的案板并在一起,兵士们用自己手里的大刀帮忙切面,没有大锅,几百口的百家锅拼在一起;没有柴火,用山上的松枝烧火。从此以后,灵台酸汤面就成了灵台人待客的特色美食。灵台面食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手艺传承体系。在乡村,新媳妇到婆家做的第一顿饭便是擀细长面,这成为考查新媳妇能干贤慧与否的重要尺度。灵台人做事讲究章法,一招一式丝毫不能马虎,灵台长面的做工之考究自不用说。做长面的面粉,需用当年的新麦用小磨细细碾制而成,再用细萝理出最精细最粉白的那层,农村称为“飞萝面”,用甘甜清纯的井水或泉水,取少量荞灰,在老瓷的面盆里细细搅拌,然后反复揉搓成面团,放在盆内“回醒”,经多次揉搓、“回醒”,这样面才有筋丝。面团揉好后撒上玉米面粉,用擀面杖在农家特制的宽板大案上慢慢地擀匀、擀薄成为厚度和一般纸张差不多的面片。擀面讲的是劲匀、力足,擀面也是最能看出功力的一个环节,会擀的就把面缠在擀面杖上,在案板的上空提起来一抖,像一片柔软的白缎,柔软光洁,折叠起来再往薄里擀,一直到薄如一张纸。接下来就是切面了,灵台长面分细丝、韭叶、宽片三种,切面工具是特制的长刀,刀型酷似大刀,刀身长约50公分、重量在4、5斤之间。其中细面最见刀工,切面时将擀好的面片折叠成一指宽见方的长条,而后上刀切面,运刀时,刀尾用力,刀头不动,切出来的面如丝线般均匀、细长,提在手里无风而抖美观好看,所谓大刀丝面的说法也是因此而来。也有一些乡镇用刀片切面,但不常见。面丝切好后,滚水入锅,面丝随水波旋转翻腾如盛放的白莲,煮好的面细密绵长。煮好的面需盛于早就备好的凉开水中冰好,等待炒好面汤后,套汤入席。

灵台酸汤面亦称“细长面”,以细、香、柔、长著名,曾经有这样的歌谣:“下到锅里莲花转,挑上筷子一条线。走过七州与八县,没吃过这么好的面”。酸汤面是灵台传统的地方名优面食,也是招待亲朋客人的上等饭。它柔软耐嚼,汤香扑鼻,做法精细,独具一格。灵台酸汤面闻名遐迩,质量上乘,首先得益于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取特粉(农村即称“飞箩面”),用荞灰或碱面对好的水和面,经反复揉搓成面团,放在盆内“回醒”,再揉搓若干次,然后再擀,直擀到薄厚均匀,透亮如纸,再用专用面刀切成细、中(韭叶)、宽三种。俗语云,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所谓揉到的面,指的就是这种面。面回醒好后,再用擀杖来回左右挤压,直到厚薄均匀,透亮如纸,然后将这状如大圆盘的一张面折叠起来,用专门的面刀切成细中宽三种,放在“净巴”或案板上,再下锅煮熟。

酸汤面一是面细而长,二是汤酸而辣。食用时,前锅下面,后锅氽汤,摆几个小菜,边下边吃,先细、后中、再宽,盛面汤多面少,每碗只是两、三口,三种面都得尝到。灵台长面讲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品兼备方为上品,归结为一句话:柔嫩劲道,汤香扑鼻而其中汤汁的功夫便占去了后四样。故而不仅擀面有讲究,汤汁也颇费工夫。需得将菜园子里新摘的葱叶切成细沫和红红的辣面炝锅,再用农家自酿的陈醋旋浇翻炒,再用新取的井水或泉水烧滚后熬制成汤,这样的汤新鲜、味甘,浓淡适中。最后,挑面装碗,再用呛炒好的酸汤将面滚浇几遍,这一道功夫在当地称为“套面”,套好面后,再在汤面中央放上早已炒好的菜花做点缀,一碗酸汤面方才大功告成。

灵台酸汤面还称“涎水面”。在灵台不仅做面有讲究,吃面也是一门艺术。一般农家待客,一次上四碗面,称为福禄寿喜四喜面,也有一次上十小碗的称为一口香。吃面时,对着农家特有的辣子蒜瓣,或者小菜,细细品尝。挟面须得不多不少,才好享用,挟得多了,一筷子将面整个挑起,饕餮而食,不免有损风雅;挟得少了,长长的面条———灵台人形容面长,说要“架着梯子捞”———难以挟断,一时又吸不进口,同样叫人窘迫,因而在有“心急吃不了热汤面”的说法只有静心安神、心无旁顾,才能品出灵台酸汤面那酸辣鲜香中闲看落花流水的禅味儿和古韵来。灵台酸汤面的吃法是只吃面不喝汤,面吃完后把汤又回倒在锅里,这就是“涎水面”的来历了。也许是为了消毒吧,吃面的时候,一般还要配上一碟和着红辣丝凉拌的蒜瓣。现在人们讲究卫生了,汤自然会被倒掉,但基本的吃法还是不变的。吃面也有讲究,会吃的人,用筷子挑起几根在汤里摆动一下,然后轻轻地喂到嘴里慢慢地吸。这时,面的长、柔、筋、耐嚼,汤的酸、辣、汪、煎、香都可体会出来。

外地人到灵台,灵台的酸汤面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故而有了“不吃灵台酸汤面,白到灵台走一回”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专家来考察针灸鼻祖皇甫谧的家世,三天里吃了九顿,学会了一句灵台话:“酸汤细长面,真棒!”现在,灵台县最有特色的长面在邵寨乡,因特别细和口感好在全县非常有名。平时要吃长面,最好到灵台宾馆去,每次酒宴的最后一道主食是“四喜面”,欢迎大家光顾了!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fc/42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