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文化第807期一年一清明,一岁一

沙画演示清明节来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说起“清明”,不管垂髫孩童、还是龙钟老太,都会吟起这首诗。

这一天,我们低头追思永逝的亲人。这一天,我们抬头迈向生机绽放的春天。

今年的清明时间是年4月4日,农历丁酉年三月初八星期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

在古人的观念里,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后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

节气起源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节日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蹴鞠

蹴鞠(cùjū),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我们叫足球。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悼念之后当仰起头迈向未来,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们在寒食之时,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几枝柳,看它日后成荫。而且在寒食之时,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用艾草汁或者是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清明果

安徽、江西等我国南方省份多在清明节吃清明果。清明果和青团相似,但略有不同。其一,清明果多为饺子型。其二,清明果里面的馅多为五香干、笋干等,是咸的;青团则是以豆沙甜口馅为主。其三,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团喜欢用艾草。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和青团的原料一样,也用糯米,艾草汁。形状上略有不同,多会压成扁圆状。

·子推蒸饼

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据说已有多年的历史。子推蒸饼,相传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一种熟食,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举烟火,也不进热食,所以这一天便被称为寒食节了。

·螺蛳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粽子

看到粽子,你是不是不禁会怀疑是不是跑错了场?然则并没有,要知道,最开始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桃花粥

除了上面几种流传至今的清明传统美食,古人还会在清明节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熬成一碗桃花粥。唐冯贽《云仙杂记》诗云:“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次一次的想念。

清明祭祀是一种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记住远去的人。

自古清明游,骚客赋闲愁。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带着家人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沐浴清新秀美的春日风光,珍爱世界,学会感恩。

人生不长寿,何事不重来?

自叹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忆往事看祭台。然而身后灵台一柱香,儿孙晚辈情意长。笑呵呵的谈古论今,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世有代谢,枉自多烦忧。

三益祥综合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昆明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zp/52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