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农村环境亮
独店镇瓦玉村老庄社的杨亚军这些天一忙完手头的农活就喜欢到正在新建的生态家园门前去转悠,过不了多久,他们一家也将住进这漂亮的“小洋楼”。老杨估摸着,用今年卖菜和卖粮食的钱,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把新房子好好装修一下……
和杨亚军不同,朝那镇马寨村的景银锁则按照镇上统一规划,对旧宅进行了改造,新建了大门和围墙。这些天,景银锁正在为自来水入户的事忙前忙后。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咱庄稼人一年忙到头,不就为的是能体体面面地生活嘛。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我很满足了!”
灵台县新农村建设以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办法,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建设进度。今年,县上又投资1.06亿元,修建文明生态家园户,开工实施“三清五改”户,改造旧房间,全县共建成文明生态家园多户。
独店镇张鳌坡村是全县第一个户户通上有线电视的村。“以前,我们只能收三四个台,还全是‘雪花片’。”村支书章卫东说:“自从年接上有线电视后,就和城里一样能收36个频道,打开电视随时都能看到自己喜爱的节目,特别是农业频道还能学到许多实用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中,灵台县全面配套了道路、供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等基础设施。同时,配套建成了村部、学校、卫生所、幼儿园等公共设施,为农民提供医疗、教育管理等“一揽子”服务。目前,全县乡乡通上了油路,70%的村通上了柏油或硬化路。相继建成了西张水厂等人畜饮水工程62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6.5%;13个乡(镇)全部通上有线电视和宽带网。
调结构:农民腰包鼓
什字镇西效村是灵台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最早栽植苹果的村子。年一次性定植优质红富士苹果亩,这也为长期以来以种粮为生的西效农民找到了一条产业致富的门路。如今,这块4年生的果园已陆续开始挂果,尝到甜头的果农贾少平高兴地告诉记者:“一亩园,十亩田,确实比种粮收益好多了!”
地处南部山区百里乡严家沟村则是靠肉牛养殖走上产业致富道路。近年来,这个村通过政策扶持、大户带动,目前肉牛养殖量已达头。说起养牛带来的实惠,这个村的村民冯家梅最有发言权:“去年家里盖房子总共花了15万元,有10万元就是我这些年养牛的收入。”
张怀科是中台镇杨村村众多蔬菜种植户之一。他今年一共承包了2座日光温室和3座中拱棚,专门种植设施蔬菜。他告诉记者:“我的两座温室一茬西芹、一茬黄瓜,加上拱棚里的辣椒,今年种菜收入不下3万元。”
作为全省的养牛大县、苹果产业优质区域重点县和蔬菜生产大县,灵台县把牛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强力推进产业的提质增效。县上整合项目资金多万元扶持发展牛产业,全县共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37处。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6.46万头,出栏3.45万头,实现养牛收入万元。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栽植苹果10.38万亩,并健全完善了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培训农民技术员名,目前部分果园已开始挂果。同时,积极培植蔬菜产业,搭建大中拱棚2座,带动全县发展各类蔬菜11.52万亩,实现了蔬菜产业由块上突破向带状延伸。
树新风:村民讲文明
今年以来,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和谐五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内容。
西屯乡店子村村民柳安详告诉记者:“现在,和谐五星已经成了咱老百姓自己的名片。只要是和谐五星户,在村子里就能挺得起腰板,说得起话。不仅如此,连嫁姑娘、娶媳妇人家都看是不是和谐五星户。”如今,争当“星级农户”已成为灵台农民追求的新风尚。全县参与“和谐五星”创评活动的农户已达4.7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79.9%。
在全县广大农村,争创文明村镇,争当“好媳妇”“好婆婆”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也已蔚然成风。近年来,全县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文明乡镇3个,13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五好乡党委”,78%的村成为“五好村”。
农闲时节,在村头路口、农家院落,随处可见的地方民歌、乡间小调、即兴演唱的秦腔,也给新农村建设吹来了清新的文明之风。家住灵台县星火乡的农民李大爷是个秦腔迷,地里的活一忙完,他便常常拉着村里的几个老戏迷一起在村文化室里排练。如今,他们几个人组成的秦腔自乐班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了乡间“红白事”上的常客。李大爷风趣地说:“现在村上有了活动场所,大家思想观念也转变了,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也敢‘显点点’了!”
据县文化部门有关人员介绍,目前,灵台县农村有40多支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长年活跃在乡村,每年演出达多场(次),已成为灵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