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灵台一个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

一个学生的学校

本报记者 李晓明

  一个学校仅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这是记者见过的教学规模最小的学校。

  这所学校位于灵台县龙门乡英武村村委会隔壁。路过校门口,若不是栅栏门内一根高高竖立的旗杆上飘舞的鲜红国旗提醒,陌生人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农家院子。

  11月4日中午,记者利用在该村采访的间隙,走进了这个长满青苔的泥土院子。

  学校很小,校园内没有操场、篮球架等。最醒目的,是烟囱里冒着淡淡青烟的一间屋子和檐下台阶上架设的一个白色“电视锅”。

  走进教室,最先看到的是教室南墙的一面黑板及黑板上尚未擦去的粉笔字迹。黑板正北两三米远的地方有一张课桌。学生中午放学回家了,课本、作业本还整齐地摆放在桌上。

  该校惟一的一名代课教师杨欣,平时就是站在这张课桌前,给全校惟一的一名学生——今年9岁的二年级女生王菊霞上课。

  教室后墙有一个门,里面就是杨欣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陌生人突然到来,打破了他宁静的午休时光。他一边拿出自己抽的黄盒“兰州”烟递上,一边忙着找杯子倒茶。

  杨老师午餐很简单,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和咸菜,他说有时候也动手做点汤汤水水的饭菜。他家在距英武村七八里外的崾岘村。他一直住校、护校,一周才能回一趟家。

  “这个村子好多年都没有娶进一个媳妇,娃娃本来就很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人都搬了出去,带娃娃到乡镇、城里上学了。村里有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娃娃也没来上学,此外再没有适龄儿童了。”谈及学校现状,杨老师一脸的迷惘与无奈。

  “年的时候,学校还有2名教师12名学生。那时上课有读书声,课间有吵闹声,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明年,王菊霞上完初小,学校就没有学生了。”

  “没有学生了,你这个代课教师去哪里呢?”

  “不知道……”

  对话间,炉膛里火苗呼呼作响的声音彼此都听得见。

  自年9月当上代课教师至今,杨老师已在乡村学校呆了整整29年。今年52岁的他,也曾想通过上泾川民教班转正,遗憾的是当时不具备资格。年前代课教师全部转正的那次大好机遇,他又未能赶上。

  杨老师月薪从起初的17.34元,涨到现在的元。很明显,工资尽管翻了好多倍,但也没有一个小娃娃临时去餐厅洗碗端盘子收入高。他说,小儿子正在江苏上高职学院需要钱,自己的工资还能帮上一把。家里37亩山地都退耕还林了,4亩自留地和2.8亩果园的收成基本能保证正常生活。再说,在北京打工的大儿子和儿媳每年也能给家里寄点钱。如今,老伴在家照看孙子,自己在学校也不忙,生活都还不错。

  在仅有一个学生的学校,很想一见的那个女生却没有出现。

  握别之际,记者特意给杨老师拍了照。照片上,身材消瘦、神态拘谨的杨老师站在校门前,他的身后是孤寂的校园和苍茫的群山…

分享快乐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快把快乐分享给您的伙伴们吧!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微博号:plrbtxwb

出品:平凉日报社全媒体工作室

监制:李建军

编辑:张霞

技术支持:崔烘奖

法律顾问:张忠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互助论坛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zp/37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