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特效穴
如肾俞与气海,可以固本培元,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口甜取脾俞与阴陵,盗汗取阴郄,疗肿取灵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须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用时方可手到拈来。
临床经验穴
如百会与肾俞同取,可举陷升阳,而治遗尿久泄;风池与阳陵同取,可降逆疏风、立即降低血压;耳尖可以统治全身百病,阑俞可以专攻肠痈。肩井消瘰疬如神,悬钟止鼻血立效,这些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充和验证而来的。
天人相应穴
人的生理活动,时刻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通,天人合,这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针灸临床上不论是局部与就近取穴,或是远道与循经取穴,总是以病人为主体,而与周围的外界环境,未曾统一考虑。
而在“子午流注”、“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几种取穴法当中,则是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指导,以顺阴阳而调气血为主体,把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统一对待,是一种高层次的针灸方法,有关“子午流注”的内容,自有专书专门介绍,其不足之处在另一拙著《针铎》也有讨论,而“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两种取穴法,也在另一拙著《针铎》中再作说明,此处不赘。
由艾灸或针刺作用于远离患处之经穴,是由远而近,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状况为辅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不外是:
1.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使气至病所。由艾灸或是针刺所激起的循经感传大多是向着患病区域与相应器官扩布,可以清除积滞在患处及与之相连属的病理产物和改变病理产物的衍变过程。
2.可以调整全身的功能。远距离的循经或不循经取穴,均具有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局部经脉的壅滞和失其畅顺,必然是以全身功能失凋为其根源,因此在远离病处取穴,就可统筹兼顾而收到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
3.可以促进平衡状态的恢复。一侧或局部的功能失调,也就是全身平衡关系的破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对病处及病侧机能的提高,更应促进全身平衡状态的恢复,针灸疗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等阴阳互引诸法,也就是通过远距离的经络感传与感应等作用,恢复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运用生克制约的原理,隔经取穴,以打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根据人体脏腑的不同属性与互相连贯的关系而隔经施治,乃是中医治疗学的最大特点。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加作用于远离病处互相依维与制约的经穴,以打乱和改变其连贯发生的因果关系,就更见其重要。
5.可以根据经络表里相通的关系,彼此互治。如脾与胃,胆与肝等皆是,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特点之一,用于针灸疗法更为明显而突出。
6.适用于全身病及游走无定的疾患,可以根据全身状况及发病的特征与特点选穴施治。
如果喜欢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