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灵台农村,买鞋是奢侈的事情,勤俭人家都是自己做鞋穿的,一年里的空闲时间都在家里做这些针线活,别看简单一双布鞋,做起来可是费时费力的浩大工程,儿时的我都是依偎在奶奶旁边看她做这些事情的。打鞋样、打浆糊、打褙子、剪鞋样、搓麻线、纳鞋底···年复一年重复着这些繁杂辛苦的过程。
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土生土长的灵台人,手工布鞋应该是最无法忘怀的的物件了。在老家的老屋里面,也许在某些角落里还能找到童年的那些记忆,这么多年了过去了,虽然已经是残缺不全,但还是一如既往结实。
一、打褙子[bei](很多地方方言中读法不一)
在灵台乡下农村,冬天是农闲的季节,收拾收拾家里的旧衣服,裁成布片收拾平整。过完年天转暖之后,用面熬成浆糊,在家里的门板、面板、桌板等各种平整的木板上刷上浆糊,把布平铺在上面,再刷浆糊,再铺一层布,反复几次厚度差不多了,就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晒干之后接下来,褙子就打好了。
二、剪鞋样
按照家里人脚的大小用硬纸剪出鞋样,那会用的硬纸都是烟盒啊、破纸箱之类的,据说当年毕业证都被妈妈剪了鞋样了,至今还记得。有了鞋样,就把褙子剪成鞋样大小,用浆糊贴上白布边,一般鞋底都用四五层褙子,小孩子呢,费鞋,就做的稍微厚一点。
三、纳鞋底
纳鞋底是做鞋子最耗时也是最辛苦的一步,冬天的时候,地里干不了农活,三五妇女便坐在靠墙的北边一边聊天一边纳鞋底,小孩子总喜欢缠在大人身边听他们说话,大人们便时不时不耐烦的吆喝:“起开,扎着你!”那也是我美好的童年时光。
一个个细密的针脚都是奶奶和母亲一针一针的钻一针一针的缝,多少个日夜熬出来的,那里面有母亲的青春和汗水,更浸润着母亲对整个家的感情。没人能替母亲感受钻一个孔要多用力,纳一天鞋底手会有多疼。
四、緔鞋帮[shang]
一整个夏天,要把所有的鞋底纳完,秋忙过后,便又开始做鞋帮。做出女孩子喜欢的样式,做出小孩子喜欢的图案。鞋面是用很多层布做的,棉鞋呢就再填上棉絮,一般表面的布是新布,里面的夹层也都是旧衣服裁出来的。鞋帮剪好,包上白布边,再一针一针缝到鞋底上,鞋子就算做好了。这时候也就差不多快到新年给全家人准备新鞋新衣服了。
奶奶和母亲的春夏秋冬都是忙碌的,为了一家人的衣食保暖、柴米油盐。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做的小布鞋鞋面不再是青一色的黑条绒了。而是五颜六色的碎花布。鞋底用的褙子也是上好的白布打的,做成的白毛底鞋很好看。底样也不再是老式的松紧鞋和方口鞋,而是虎头鞋、鸭娃鞋等各种叫不上名的童鞋。而且每一双都还要用彩色丝线精心的绣上花、绣上鸭嘴、绣上虎头。完全成了小艺术品,每一双精致的小布鞋倾注着老人对孙子们的爱。
对于子女们来说,老人的伟大是她用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来的。老人的情是我们这些儿女们这辈子都无法还清的债。
你穿过这样的鞋吗?你的孩子穿过吗?.......奶奶,妈妈,我想你们,我爱你们!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