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讲讲我关于顿悟的理解。
最初了解这个概念的,还是来自格式塔流派的心理学家苛勒在关于黑猩猩的顿悟实验。
实验主要讲的是:苛勒在笼子外放着香蕉,笼子里放两根短竹棒,用单根无法够到香蕉。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把棒子搞丢。但当它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通过多次的尝试,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了起来,够着了香蕉。
在苛勒看来,猩猩对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种盲目“试错”的过程,而是对问题“顿悟”,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我自己也经历过几次顿悟。最近的一次,是我在备考过程中突然对考试的本质顿悟了(关于考试的本质,我另起一篇文章讲),而这也是我一直担忧学不完的焦虑情绪得到很好的解决。
考完试后,我总算有大块的时间可以思考关于顿悟的问题。我开始好奇,顿悟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让自己顿悟?
顿悟,不是像观音拿柳条点了下你后脑勺,你就突然灵台清明,凭空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解决了一个问题。顿悟,不是凭空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那为什么会有顿悟呢?
我原来认为:学习就是获取知识。当某个东西不懂,就是因为对某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了解。而学习就是增加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差别也就是一个知识多,一个知识少。
知识少的一方向知识多的一方学习,也就是学生向老师学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时,自己也能够成为老师了。
因此,只要我们学会知识,那问题就应该很容易解决了。
但事实不是那么回事。学会知识是一回事,应用起来是另一回事。就像很多人看到网上很多美食博主做的美食,都会调侃自己“脑子会了,手并没有回”;听到声乐教学视频教唱歌后,自以为学会了,自信地打开了全民k歌...
你看,知识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偏差。
或许这些知识或信息有时候可能会有一点效果,但有时又不行,因为你发现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是自己还没学会,需要再学一学。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实践后的结果跟预想的大相庭径,就开始焦虑,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
这个焦虑背后的原因是:一个知识对应一个问题。既然学了这个知识,这个问题就该解决,现在还没解决,要么是知识错了,要么就是自己没学好。且多数人很少想到知识本身错误的可能性,而更多的归因于自己身上,从而导致他人焦虑。
但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人是不会有顿悟的。
因为顿悟是有一个时间差的,而不是你学习完某个知识后就能立刻有的。当我们对某个问题研究很久,突然某一天某个时间悟了,原来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这才是顿悟。
于是,我开始思考是否我们之前对于学习的认知是否有误?
一般来说,人学习的过程,或者说领悟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线形递增”的过程;而是一个“容器填满自溢”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图A:“线形递增”学习模式)
(图B:“容器填满自溢”学习模式)
“容器填满自溢”的学习过程就像上面这个图B:
你一开始在第一层次的那个容器,你只能看到第一层容器里的光景,你会碰到第一层里的问题和困扰。在你还在第一层里时,这些问题是非常难解决的。
然后,有一个管道,给你输送养料。
这个养料,就是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的知识。一开始,养料并不充分,所以你还在第一层的容器里,还是会碰到第一层的问题,没法完全解决。
但这些养料,不断输入进来,突然有一天,第一层的容器被填满了,你自然就上浮到了第二层,那一刻,你就看到了原来还有第二层,你进入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境界。
第二层里的光景和第一层是不同的。
当你看到了第二层里的风景,原来第一层里的困扰和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很轻松,很顺利都解决了。因为:
第一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第二层。
同理,第二层里碰到的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在第三层。
你继续输入养料,一开始你会发现还是和第一层一样,没啥特别的变化,也没有什么大的效果。但你继续不断地输入,突然又有一天,你把第二层的容器也填满了,你就到了第三层。然后,第二层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了。
然后继续填满第三层,你就到了第四层…以此类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人真正的学会和领悟,大多都是顿悟;为什么一开始学到了某个知识,似乎并没有立刻解决针对的问题,而是需要积累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就突然领悟了。
怎样顿悟?
从上图的“容器填满自溢”的学习过程,你已经发现了,让你学会和顿悟的是不断输入的养料。那么养料的成分是啥?
我认为是体验
也就是通过输入“体验”,填满现有层次的容器,你就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这个“体验“分“内”和“外”,也就是我们一直讲的“外功”和“内功”,或者,外部技巧和内心建设。
先说“外”:
“外”的体验,包括两部分:学习知识和实践。
1.知识学习,包括我们平时刷知乎,在b站上看科普视频,以及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