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泉,古长城李世民的大同之行龙山大

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同县志中,有许多古人留诗。这其中,当数唐太宗留下的那首《饮马长城窟》最为珍贵了。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随其父反隋有功,武德九年(年)立为太子,继帝位,年号贞观,励精图治,政局稳定,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文武兼长,其诗作雄伟不群,意境宏远。《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大同长城《饮马长城窟》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一种歌行体。因古代沿长城多设水泉,以备饮马,故此曲当由此而得名。打开今日的地图,沿长城侧畔以“泉”命名的地名极多,可知当时水泉对于军事的重要。现作为左云与内蒙凉城交界线的一段长城两侧尚有“饮马泉”、“中水泉”、“水中楼”、“北水泉”、“大泉”“周泉”等村庄,可知当年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长城窟”。大同长城从《饮马长城窟》的内容看,这类诗多为描写女子怀念远征丈夫及边地战事之作。古代文人作此曲者很多,但现在留存下来的却仍然2稀少。能从现有古籍中搜集到的,《饮马长城窟》大概不下十首。其中除汉陈琳(-,“建安七子”之一)的一首(亦名《青青河畔草)流传较广和汉蔡邕、魏文帝、晋陆机、隋场帝等所作的四、五首有处可找外,其它则很难见到了。因之,在《左云县志)上保存下来的这首《饮马长城窟》(加上它的作者又是唐太宗),也就显得倍加珍费了。现将全诗照录如下:大同长城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回戍危烽火,层峦隐高节。悠悠卷席旌,饮马出长城。寒沙迷骑迹,朔吹断边声。烽尘清紫塞,玉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磨氛雾净,纪石功名立。荒裔一征衣,灵台凯歌入。大同长城纵观全篇,作者仅用了短短十句,以宏伟的气魄,凝练的笔触描写了一场边疆保卫战的出兵,作战和胜利凯旋的全部经过。诗中既写了朔风呼啸、冰天雪地的塞北冬季景色,也写了在如此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全军将士在接到边防报警情报后,同仇敌忾出塞迎敌并与.敌激战周旋的壮观场面。结果,自以为了不起的敌军在唐军将士英勇反击下大败而逃。全军将士兵分两路凯旋而归,那将要向朝廷请功立石的场面是鼓舞人心的。诗中通过对冰天雪地景色的描写,为全军英勇作战作了铺垫。从全诗看,写得场面逼真,气魄宏伟,很可能这是唐太宗在即位前任将军时率军击敌的次亲身战斗的记录。否则,是很难写得如此逼真的,或许,此诗就是作者凯旋途经马邑郡时在大同左云写下的。若将此诗与陈琳那首誉满古今的《饮马长城窟》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大同地区注释:饮马长城窟:相传即大同城北的白道泉。后成为边塞诗题,又名《饮马行》,属乐府《相和鼓辞.瑟调曲》。交河:古城名。两汉车师前国首府。《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的雅尔和屯。贞观十四年(年),唐灭高昌,在交河设都护府。瀚海:泛指蒙古南部和内蒙北部广大地区。唐贞观二十年(年)曾建羁縻都督府。迥戍:迥,远。迥戍,守边远征。层峦:高峻起伏的山峦。节:即符节,古代朝臣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旆(pei)旌:旗杆顶上饰以五色羽毛的旗帜。烽尘清紫塞:此句清道光《大同县志》作“烽尘清紫塞”,明正德《大同府志》作“胡尘清玉塞”。玉塞,当指玉门关。羌笛:乐器,原出古羌族。金钲:金属乐器,军中用代号令。戢:收敛,收藏。大同地区车徒:兵车及步卒。原隰(xi):广平低湿之地。都尉:官名。反:通“返”。龙堆:即白龙堆,是古代西城楼兰与汉的交界处。旋:归来。马邑:县名,战国时赵地,秦置马邑县。汉属雁门郡,故址在今山西朔州市。汉元光二年(公元前年),汉兵曾在此埋伏重兵诱击匈奴,史称“马邑之谋”。磨(hui);旌旗之属,作指挥用。纪石:刻石记载功绩。荒裔:此句道光《大同县志》作“荒徼一征衣”。荒裔,边远地区。一戎衣:泛称用兵。此句后原诗有注:“《礼.中庸》:‘-戎衣而有天下。’言武王一袭戎衣而灭纣。”灵台:西周台名。《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此喻指朝廷。大同地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yy/164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