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生活应用

本篇关联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可能会使有的朋友感到困惑,尤其对华夏文化所涉及的大量书籍没有充分阅读经验的这部分人来说,本文以下的内容可能会令这部分盆友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因此,从为大部分人着想的角度出发,奉劝一句:如果不是真正有志潜心研究《道德经》的朋友、不是对学习和探讨《道德经》真正感兴趣的朋友、不是抱着务实的态度来研习《道德经》的朋友,就可以不必受罪再看下去了。书归正传:首先,我要论证的是:“天地不仁”是两千多年以来的误读。先亮出这个观点,下面再一点一点论述:对那段历史有研究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老子著《道德经》的时候已经80岁了,并且在归隐灵台以后活到岁,正应了《黄帝内经》里得“天”之“真”的得道者皆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话。一个能活到百岁以上的人,往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动不动就抱怨什么“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呢?试问:一个怨天怨地、有一颗恚嗔之心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得了道的人呢?由此可见,老子的原话肯定不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这是其一。其二,读过《易经》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十二消息卦中有一个“否”卦,由乾上坤下构成,谓之“天地否”。这就是了。(没有读过《易经》的朋友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相传汉文帝刘恒好老子言,曾得有道高人河上公授书,名《老子道德经章句》,此版本流传至今。为了进一步探讨,我们借这个版本一用(注意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下面看到的标点符号是我自己根据考证加以断句之后,为了大家阅读起来更好理解而加进去的):“天地不(pǐ),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pǐ),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pǐ)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读懂《老子》,不懂《易经》基本就是空谈;另外,要读懂上面这一段,除了需要知道什么是“否”卦以外,还需要懂得《易经》解《经》的方法,至少要对《取象分析法》有足够的了解。也就是要知道《说卦传》关于“乾”、“坤”按照“取象说”所总结的对应关系。熟读易经的朋友自然不在话下,上面说的方向主要是为了给不了解《易经》而又有兴趣求知的朋友指条路。下面言归正传。除了“否”卦暗藏玄机以外,还有“刍狗”之争。“刍狗”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草扎的狗”,这是比较荒唐的。因为历史上迄今为止有记载的祭祀,其用品都必定按照礼仪要求去办。而牲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资料验证我说的话),在周代的祭祀活动中要求得就更严格,而事实上,根据祭祀规格的不同,所使用的牺牲都有相应的规制,越礼的情况很少见到,并且通常都只有超出规格而很少有降低规格的情况。祭祀中比较常见的是太牢、少牢之类,却从来不曾听说有谁降低规格去用“狗”(这样不尊礼被视为对神灵祖先的不敬),就更不用说有谁去用“草扎的狗”了(这是想被雷劈死的节奏哇)……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有史料明文记载过的祭祀,不要学有的盆友给我们人云亦云说什么庄子如此这般说过的话。地球人都知道,庄子吹过的牛多了去、大了去了……他天马行空吹个牛开个玩笑你也拿来当“针”吗?鉴于只有弄清楚“刍狗”的意思,才有可能读懂《老子》。我们就再来揭秘什么是“刍狗”:这牵涉到一个不得不做的、而一般人又认为很枯燥的工作——查字典:“刍”:〈动〉甲骨文字形,本义:割草;用草喂牲口,例如《周礼·地官·充人》中“刍之三月”就是这种用法。这说明周代的人都知道“刍”的意思是“拿喂牲畜的草去喂…(牲口)”那么,“刍狗”是在干什么呢?很明显,意思就是“拿喂牲畜的草去喂狗”呗!有朋友就说了:“您的理解中,用草喂狗,是不合常理的。狗不以草为主食…”这位朋友“狗不以草为主食…”的话就抓住重点了!请注意,狗是杂食动物,但是却没有听说哪条狗喜欢把“喂牲畜的草”拿来当主食。也就是说,“刍狗”的言下之意就是告诉这样去做的人:你“拿喂牲畜的草去喂狗”,那就等于让狗不理你呗!现在结论出来了:“刍狗”等于“狗不理”,管你是什么天王圣人,你“割草”和“喂”所做的一切,就是费力不讨好……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意思。好了,现在可以解读原文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关键来了):“天地不(pǐ),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pǐ),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pǐ)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下面是我们还原后的场景:第一段,《老子》为当时的周王占卦,占得“天地否”。又用“否卦”的卦象来影射有道君王“圣人”的处境:即周王与支持他的顺臣(百姓)之间有隔阂(“否”),因此根据卦象就不宜在这个阶段去教化百姓(“仁以百姓”)。因为,君王自身尚处于“否”的境况下再去教化百姓(“仁”)的时候,就会被当成是拿草去喂狗这一类令狗都不感兴趣的事情,从而不被人理会了。在第一段当中还要注意的是:“仁”,在《老子》中应该被解读成“教化”,这种解读来自老子家族《姬氏道德经》的传承人姬英明先生对老子思想的传承(据“中华道统”架构体系)。这种解读和后来的儒、墨、道对“仁”的解读是有差别的。这里为了理解文意再强调一下。第二段,讲天地之间不能沟通是因为有“否”阻隔,《老子》拿“橐龠”,也就是风箱的“用”来类比说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pǐ)屈,动而愈出。”意思就是,天地之间的“否”,那简直就和风箱是一样一样的:你虚静的时候中间的挡板(“否”)还可以被屈束住不会有什么动作(不会煽风点火风助火势),你越动得厉害风助火势就会越厉害。这一段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大家自己去查一下字典:风箱(包括其构造、原理、结构图)、否(pǐ)、屈查完资料,现在我们知道了“橐龠”,也就是当时为了增强火力而用来鼓风的风箱。“橐龠”早在唐代以前就逐渐消失了,也就是说周代所用的“橐龠”到底里面的构造是什么样的已经不可考了,现在大家能够在网上看到的图片和构造图都是开脑洞想象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能够根据《老子》的描述和后来经过改进的风箱来大致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和用途,这就足够了。“虚而不(否)屈,动而愈出”,这一句也和第一句“天地否”一样是“不”通“否”,都读“pǐ”。这一个“否”是指风箱内部的阻隔部分,也包括堵风板。“否屈”是“否被屈束”的意思,普及一下知识点:否,阻隔。风箱内阻隔的部分可以被称作否。否也包括堵风板。屈,拗曲、曲而不伸者,也有“压抑”之意。这里是屈束(压抑约束)的意思虚:按照《老子》的说法“至虚极守静笃”,虚到极致就是静。结合以上知识点,我们的结论是,“虚而否屈”要告诉我们的是:风箱在虚静的时候,因为静止不动,所以内部的堵风板和其他联动装置受到压抑约束,不再有动作。因而圣人效法这个原理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保持“虚静”,就不会做无用功、增大阻力、产生虚耗了。所以,我们看到上面的第二段,《老子》是基于“橐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来讲的,同时也是针对“天地”之间“否”这种阻力消长的原理来讲的,也就是针对“圣人”在“否”的境遇中,即《老子》根据第一段占卜得到的“否”卦,为他分析采取“虚”与“动”的后果而讲的。第三段“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老子》给当时困于“否”的周王讲如何度过困境的策略,这也是一个即将离开周王退隐的老者对王的忠告。意思就是君王如果“多言”,把自己暴露给身边不知道是什么用心的人(这往往是很危险的),还不如持守中道。河本将此篇命名为《虚用》。“虚用”,意思就是采用“虚”的策略,或者说是对于“虚”的运用。“虚用”是审时度势之后为了应对而选择的策略。不得不用“虚”的原因,是当时的君王已经被架空了,也就是“天地否”导致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一段历史:老子退隐之时,也就是留下《道德经》西出的时代,正直乱臣当道、朝政被权臣把持、王室弟兄间王位之争的局面。当时的君王与顺臣顺民之间隔着把持朝政的乱臣,因而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君王与百姓之间有“否”的局面。这段历史证明,当时周天子的境遇正应了“天地否”的卦象:乾卦,根据《易经》的取象说,其“大象”为“天”,“其他象”有“君、王、先王、明君、圣人…”;坤卦,根据《易经》的取象说,其“大象”为“地”,“其他象”有“臣、顺臣、民、万民…”,也就是百姓。从第一段、第二段反复强调“天地”、“圣人…百姓”、“天地之间”以及“橐龠”只有在虚静状态下才有的“否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老子》以上采用的种种类比与象征、以及老子的个性和他退隐时所处的世道来看,这些综合因素叠加就可以印证我们的判断,即“天地不仁”是误读,而他在这一篇当中真正要说的是“天地否”。而讲“天地否”的起因,正是老子即将退隐,在离开周王时,为周王做了占卜和解卦的工作,并且给处于困境中的周王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而老子为周王所做的这些事情,本就是老子家族在周王室世袭爵位的相关工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老子家族史相关的史料(《姬氏道德经》当代传承人姬英明先生曾详细介绍过)。这样就清楚了:老子采用种种类比,都是为了说服周王在处于“否”的困境时,不要盲动,不要虚耗力量,不要去招祸(煽风点火风助火势),而是采取虚静和守中的方式自处,耐心观望,静待逆转所必须经历的阴长阳消这个过程将“否”的态势消化掉,也就是说,如果“王”能够保存真气挺过从“否”到“观”、“剥”、“坤”这个越来越艰难的时期,守望“复”带来的一线生机,那时再去发动,才能抓住再次发展和兴盛的机遇。这种应对“否”的智慧,实际上是来自老子家族对文王《周易》的传承和研究。从对《易经》研读的角度来分析,“否”将面临的处境之所以会越来越艰难,是因为阴(爻)力量在聚集、在逐步递增,这实际上也是阳(爻)逐步消失的过程。阳消阴长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消化“否”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可以在十二消息卦的顺序上反应出来:否”过了之后还有“观”、“剥”、“坤”、“复”……直到“复”之前的“坤”为止,都是阴的力量逐步递增的过程,也就是阴长阳消的发展过程。而阴(爻)力量发展到了极致,再运动就将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对于阴阳力量对比的发展态势来说也就是一阳来复。这里面的每一卦都对应一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对合理的应对策略。顺应这个发展规律也就是“同于道”。在不同的时期做不同时期应该做的事情,这叫顺应通过“道法自然”,“天法道”,“地法天”,而“人法地”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因此,在“否”的时候只有待到阴极阳生,才有“一阳来复”,才能再次带来生机。老子为王提出“守中”的应对方法,这是因为老先生早已经明白了“道法自然”的道理,是因为《老子》知“道”的原因。最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都没有人质疑过“天地不仁”呢?这是因为,周王室遇到的问题以及周天子的处境在当时来说都属于国家机密,就算在王室决策圈以内这是公开的秘密吧(在那个“家天下”的时代能够承袭聃公之位的老子就属于这个小圈子),那也绝对是要讳言的。更何况当时的周天子还是处在“否”的危机中,天子都“否”了、失势了,天威何在?天子和他的朝廷都失势了,传出去那还不得天下大乱哪!也正是因为老先生既要精心讳言又要在其中暗藏那段历史的真相,所以传世的《道德经》所有版本里才没有出现过哪怕一个“否”的字样。虽然“否”这个字是由“不”演变而来的,并且早在周代的铭文上就已经开始使用“否”这个字了。但是,因为上述原因,也因为“不”与“否”是通假字,所以《道德经》在书写时用“不”代“否”就说得通了。如果您也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留下来的文献,那就能一口气举出很多“不”通“否”的案例,对吧?就这样,老子用“不”的字样,既可以在《道德经》的行文当中达到讳言的目的,又可以让读书的有心人发现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去细细琢磨,这样就能够知道《老子》的用意、明白他的一番苦心了。另外,“天地不仁”的误读从一开始,也就是老子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就没有被纠正过的原因,除了不能说破的苦衷之外,还在于老先生相信他的传承者当中一定会有读懂他的人。这也是老子为姬氏后人留下的是一整套《姬氏祖传经》,而不是单传一部《姬氏道德经》的原因。因为《姬氏祖传经》里面本来就包括能够解读《道德经》的一整套工具书。“线索都保留下来了,后人想必也就能够读懂我了吧?”这是老先生的一番苦心。因此,《道德经》这一篇留下的文字,实际上是为了给明眼人看的,否则老子也就不会这样写也不会留下文字而且还要借不同的渠道传承下来(就这一篇来说各个传世的版本高度一致就可以印证这一点),并且还为他的传承者留下解《经》的工具书了。这里再多说一句:类似本章的情况在老先生留下的《道德经》中绝不止这一章才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用心去读、去感受、去发现……相信您也一定会有收获的!如果您也觉得以上观点有道理,那么就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观点吧!最后,呼吁有识之士能够明察,进而努力帮助《老子》还原其本来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yy/160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