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知玄古塔记略考

早期白癜风 https://m-mip.39.net/zl/mipso_5813045.html

[唐]李知玄《古塔记》略考

吴孝斌

广西全州是中国唯一以高僧名号命名的(州)县,《全州县志》载:“县以佛名,相沿至今。”此高僧时处唐代,法名全真,别号宗慧,系禅宗牛头宗第八世传人,是今全州湘山寺的开山祖师,被后世尊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详见拙文《无量寿佛全真禅师与全州湘山寺》)。

湘山寺全真和尚塑像

《古塔记》系唐代李知玄在乾符三年()二月十二日所撰,是现尚存于世关于全真(宗慧)禅师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研究湘山无量寿佛文化的珍贵史料。

从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古塔记》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文字差别较大。

《湘山事状全集》之载

第一个版本(简称“前本”)见于嘉熙元年()蒋擢编撰《湘山事状全集》卷之四,全文字,即为:

湘源县湘山和尚,俗姓周,法号全真,郴州郴县人也。先年初,云游到当县,访胜境,得湘山笋布台,因住持焉。四方名士往来,博识入山顶礼者,竟岁不绝。耕佃自给,不扰人天;道德高明,神机玄朗;纵辩无滞,析理通微;三教不依,五常不守。会昌沙汰,僧徒大隳。和尚风稜益高,挺然独立,衣冠殊制,依名号不伦。依曰无量寿衣,冠曰真空法宝;髭发不剃,老少不常;乃称真空法身周主人,亦曰超凡越圣主。不趋荣第,入伽蓝,不念经,不礼佛;撞钟磬声,指此为非,塑像泥龛,皆言不是。惟释迦立教,云修行犹在色空。说我所以超凡,透色空,过真空,乃入无量,量绝即无量,故超然自称曰无量主人也。制教十二部,每部十二卷,圆通大理,量外虚谈,二万馀言,著于百卷矣。和尚以大中末年,邑人入延请供养。乃择胜地,制院宇在县城西北隅湘山中峰之下,号净土院,而其和尚安居焉。坊市信士三十人,因结净土会,置三长斋以荷负之。咸通八年出世,齿发再生。约初至终,逾于百岁矣,盖逾于百岁矣!乃于院北二十步,制无量寿塔。时遇通义刘相公讳瞻奉诏归朝,驻舟湘浒,舍绢十匹,助修砖塔,于是合郭弟子同诚以就之,以乾符三年岁次景申景与丙同二月己酉朔十二日庚申,迁灵龛,归宝塔。官僚信士大集,斋供以庆之。知玄滥蒙众请,据教直书,刻石塔门,永播终古尔。造塔匠黄岌

《湘山志》之载

第二个版本(简称“后本”)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编撰《湘山志》卷四《艺文》部分,全文字,编者因避康熙讳而将作者“李知玄”写作“李知元”。其后又见于《全唐文》卷八二七及《粤西文载》卷四十一中,只是在《粤西文载》中以《古塔碑》为题名,作者又还原为“李知玄”。《湘山志》中所载全文为:

天下湘山祖师圣化主人无量寿佛入寂几十霜矣,奉遗命以肉身垂化。及今浮图成,奉佛出龛入焉。圣貌如生,毫光时现,真世希有事也。佛降神天寿之乡,垂像五华之地,珠投周室,钵出径山。法讳全真,别号宗慧。先年云游至县,选胜湘山。结茅为院,名曰净土。十力神圆,六通智足。慈育万有,道济百灵。不扰人天,耕畲自给。处世说法,利盖无边。来者如归,视道若咫。太和之末,沙汰僧尼。会昌五年,焚毁刹院。佛以觉照,先事深藏。风稜益高,挺然独立。衣冠殊制,名号不伦。衣曰无量寿衣,冠曰真空法冠。髭发不剃,老少不常。不念经,不礼佛,乃自号真空法身周主人。又尝谓修行犹落色空。见我所以超凡,透色空,过真空,乃入无量量。绝无无量,那得非无量主人。大中初,佛教重兴,兼苦旱久,邑人乃入覆釜,迎佛还山。雨旸时若,物和岁丰。民安其生,俗蒸以变,盖居然一极乐国也。制教十二部,部十二卷,命曰《遗教经》。又其徒汇录《湘山百问》行世。咸通八年二月初八日辰时,忽召众,谓无色天请吾设法。既而偈毕,趺坐而逝。随卜於山之中峰笋布台下,建院迎龛上供,踰二七夜,放白毫相光十一道,光中现十有一佛,如是者弥月。乾符甲午夏,刘相公瞻从驩州召还,过湘源,以佛与同郡,诣院供香。见紫云回翔其上,蠲缣一笥,助修浮图。於是净土院三会长遍募诸方,就供所地,庀材鸠工,经营两载,乃峻厥役。官僚信士,大集斋供以庆之。时则乾符三年岁次景申二月己酉朔十二日庚申也。知元滥蒙众请,据事直言,刊石塔门,永播终古。造塔匠黄岌

《粤西文载》之载

以上两个版本的《古塔记》虽然都是记载全真和尚事迹的文章,但仔细比较起来,却是有诸多异处,现择其要点而述:

一是将“后本”将全真和尚尊为“无量寿佛”、“佛”,而“前本”无此表述。“前本”开篇即是叙述全真和尚的身世,而“后本”在讲和尚的身世之前,加入了“天下湘山祖师圣化主人无量寿佛入寂几十霜矣,奉遗命以肉身垂化。及今浮图成,奉佛出龛入焉。圣貌如生,毫光时现,真世希有事也。佛降神天寿之乡,垂像五华之地”等66字,在文章中间又有“放白毫相光十一道,光中现十有一佛,如是者弥月”的神奇“佛”迹。而“前本”最接近“无量寿佛”表述仅是在文章中的“依曰无量寿衣”、“乃于院北二十步,制无量寿塔”的“无量寿”两处,但仍未提及“佛”字。

二是“净土院”建造时间的不同。“前本”是“和尚以大中末年,邑人入延请供养。乃择胜地,制院宇在县城西北隅湘山中峰之下,号净土院,而其和尚安居焉”说的是“会昌法难”结束以后唐宣宗“大中末年”,即公元年。在“后本”中则为“先年云游至县,选胜湘山。结茅为院,名曰净土”指的却是全真和尚最初到达湘山的时间(“会昌法难”之前),其应为唐至德元年()。

三是关于全真和尚存世的年岁。在“后本”无明显表述而在“前本”则记有“约初至终,逾于百岁矣,盖逾于百岁矣”,据此可以明确全真和尚肯定是在百岁以上,甚至是超过百岁许多。

四是全真和尚遗作表述的不同。“前本”是“制教十二部,每部十二卷,圆通大理,量外虚谈,二万馀言,著于百卷矣”。而“后本”则为“制教十二部,部十二卷,命曰《遗教经》。又其徒汇录《湘山百问》行世”,此处称之为《遗教经》,是与其文尊全真和尚为“无量寿佛”相关联的,因为在佛教中只有“佛陀”之言方可谓之为“经”。

五是“后本”所提及的时间有自相矛盾之处。《古塔记》是李知玄在乾符三年()所撰,其时距全真和尚圆寂的时间咸通八年()尚不足十年,此与“后本”文首却出现的“入寂几十霜矣”并不相符。

由以上分析可知,《湘山事状全集》所收集的《古塔记》(“前本”)应是真正的原本;而《湘山志》等所收集的应是“后本”,是全真和尚真身入塔以后,后人将其尊为“无量寿佛”而广为传扬,并将《古塔记》内容补写,但却仍冠以唐“李知玄(元)”之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塔记》中全真和尚真身塔助修者刘瞻,其官至宰相,他与其父都是唐代著名人物。

唐代宰相刘瞻画像

刘瞻,字几之,唐代连州人。父亲刘景曾就教于诗人刘禹锡。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刘瞻则是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的。因“貌奇伟,有文学,才思丰敏”,得当时宰相刘琢的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即为宰相。《旧唐书》、《新唐书》等古籍都有刘瞻的传记。

湘山寺妙明塔

刘瞻在唐咸通十一年()在宰相位被贬任康州刺史,再贬驩州(今越南荣市)任司户参军......。乾符元年(),刘瞻在奉诏复宰相之职时经过全州,祭拜全真和尚真身,感其灵异,乃“舍绢十匹,助修砖塔”,因此可以说刘瞻是湘山无量寿佛塔的首位大功德主。古塔原高五层,宋元佑七年(公元年)改为七级,宋绍兴五年(公元年)宋高宗赵构赐名为“妙明塔”。

“妙明塔”至今仍屹立湘山寺内,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亦可谓是全州的文化符号!在此其中,李知玄所撰之《古塔记》其功至伟!

(成稿于年12月11日上午)

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yy/134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