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张至顺道长的《炁體源流》,对于里面提到的玄关一直不求甚解。我们知道千百年来,对于修行者而言,玄关是非常重要的一窍,打开玄关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得道”了,这对于之后的修行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打开玄关后一天就相当于别人的一月、甚至一年,其精进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
玄关,又称祖土、黄庭、先天窍、天心,在《内丹三要》里称此穴为“太极之蒂,先天之柄,虚无之系,造化之源,混沌之根,太虚之谷。归根窍,复命关,戊己门,庚辛室,甲乙户,西南乡,真一处,中黄宫,丹元府,守一坛,偃月炉,朱砂鼎,龙虎穴,黄婆舍,铅炉土釜,神水华池,帝乙神室,灵台绛宫,皆一处也”,光这一穴就有这么多的名字,而且还有更多更多,可见古代修行者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光心性要纯正,还要掌握心法,还要体悟修行的操作要领,一着不慎,就有可能跌入深渊,又得重头再来。
又说“然在身中而求之,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肝非肺,非脾非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就说了此穴不是你们以为的那些位置,通通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呢?
紧接着说“心下肾上处,肝西肺左中,非肠非胃府,一气自流通。在脐之上,约以三指,彷佛其内,谓之玄关”,这就明确指出了在心肾之间有一处位置,就是玄关的位置。
我以为到这里就算是确定了,便开始通过呼吸体会这个位置,很遗憾,什么都体会不了。体会不了就意味着找不到一个抓手,这个抓手不是为了要成就你,而是通过它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校正自己,逐渐的靠近最终的那个境界,你懂得。
没有这个抓手就意味着你缺乏一个时时反馈的机制,意味着所有的方法、努力可能都不会让你精进,而且还可能掉入深渊。知道为什么古往今来修成者寥寥?除了自身的根基外,最主要的是在急于求成中,没有一个机制来提醒你:嘿,醒醒,你那个方法是有问题的!
后来在《金华宗旨》里面找到一句话,说“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胎儿在初生时,得父母的元气而结成一颗明珠,称之为“无极”,就像鸡下的蛋一样,只有蛋清、蛋黄、还有受过精以后的那一点胚盘。在这个时候是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的,但这才是一切宇宙生灵的本像。“无极”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它什么都有,但是一个什么都有的东西如果是以物质的方式显现,就等于失去了所有可能性,所以《道德经》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胎儿在初生时“无极”的状态,同时包含了先天的元神、元气、元精,混而为一。后来元神在一动一静中,开始生化了阴阳两气,并在父精母血的烘托下化生元精,称之为“太极”,并生化先天五脏,为什么称先天五脏?因为这个时候五脏六腑还未真正开始工作。如果对照河图里面的数理,就会明白这最朴素的宇宙生灵演化结构。
等到胎儿降生后,灵光入体,与先天的元神、元气、元精气灵相感,先天的五脏六腑在后天的精气神的烘托下,开始有了第一次在母腹之外的呼吸,一气化三清,元神、元气、元精开始入驻到不同的房子里(三丹田),这才开启了后天的模式。
为什么要讲这些?因为只要有了这些基础认知,才能更好的明白玄关到底是什么。
从修行的角度,其实是“逆之则生,顺之则死”,为什么?
我们知道从先天到后天,一气化三清,再阴阳化合,这是顺行的过程,但其实伴随的是元气的消耗,然而先天元气是有限的,所以生命的长度也是有限的。
那有没有可能让这种有限变无限呢?有的,所以这才是无数修行者为之着迷的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引入导致当今的修行者寥寥,我自己感觉华夏文化随时有可能断掉的。所以如果直到今天大家还在藏着捂着,我其实挺担忧的。
想要让有限变无限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的,就是“逆之则生”,从后天返先天,让精气化元精,让元精化元气,让元气化元神,简而言之,就是返回到元神、元气、元精混而为一的先天状态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就要依赖玄关的。
还记得《金华宗旨》里面说到“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意思是人的元神是隐藏起来的,但它却通过性命表现出来,但性命也是不可见的,所以通过灵光来呈现,但是灵光不是一般人能够看见的,所以通过双眼来呈现。
张至顺道长说“天心就在两个目的中间,就在鼻的上边,人最高的精华都在两个眼睛上”,又说“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玄关要在两个眼睛上找。
好像明白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明白。
人对外界摄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眼视、耳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呼吸,呼吸的作用是为了从外界摄取能量,呼吸依赖于口、鼻,口通过全身的毛孔其实也在呼吸,只是一般人口的呼吸作用很弱而已,同时口通过咀嚼食物、饮入水液补充呼吸作用摄取能量的不足。
口、鼻的呼吸作用称之为“玄牝”,它是支撑我们的“神”能够运作的基础,它就像一个风箱,不停的鼓动着,农村以前有没人知道灶的下面都会安一个风箱,柴火在上面烧,风箱在下面鼓动,可以让火烧得更旺些。尤其是炒菜的时候,不停的鼓动风箱,以前条件不好,烧火的柴都是些没用的玉米杆、稻草之类的,需要鼓动风箱才能燃烧得更好、更旺。
我们大部分人身体里面的柴火其实都是些玉米杆、稻草之类的,正常情况下燃烧得并不充分、并不旺盛,所以为了让玉米杆、稻草也能够燃烧得更好,就需要一定的技巧来鼓动风箱。
修行者之所以那么重视玄牝的原因就在这儿,为此有了许多教人如何呼吸的方法。
呼吸其实有一个最根本的技巧,大多数人都是向下呼吸,其实也可以试着向上呼吸,向上提一提。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可以滋养人的元神,只有让人的元神“活”过来,一切修行才有意义。
人有七窍,眼有两窍,耳有两窍,然后鼻有两窍,口有一窍,加起来一共七窍,暗合了人的七情。而这七窍无一不依赖于人的元神作用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可以说这七窍就是元神的七个化身,但这七个化身都凝聚于一处,就是人的双眼。
所以从人的眼睛里能够看到光泽,光泽的明暗如何其实就说明了一切。如果人的表情、言语、行为可以伪装的话,那眼睛里的光泽该怎么伪装,除非把眼睛闭起来,或者失明了。
其实失明的人是有着很好的修行条件的,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正因为失明的人无法通过双眼看世界,他才更容易通过双眼之间看世界,即所谓的“内观”。
不是要大家都那样做啊,没有意义的,只是想让大家明白,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光”,不要让眼睛过度的劳累、也不要让眼睛假意的失明,因为这两者都会让眼睛成为摆设。
太想要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导致思绪不断,应接不暇,识神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元神在冷落中渐渐的失去光泽。
太想要把情绪知见淫浸于其中,导致七情不畅,魂不守舍,元神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元神在内耗中渐渐的失去光泽。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大多数时候,甚至所有的时候,我们的意、气、血是相互分离的,彼此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够紧密,长此以往,我们的元神基本处于冷藏状态,从而变得越来越弱,弱到一定程度,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激活元神的意义在于让生命的长度延长,同时有可能达到身死而神不死的境界,也即所谓的“永生”,当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永生”。
修行这件事情自古以来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无非是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元神,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做事。
但是如今我意识到这最好不要是少数人的事情,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的信息来干扰自己的元神,无非是春种秋收、无非是生儿育女、无非是读书悟道、无非是做观为民,但是如今有智能化推送、有资本化运作、有多元化碰撞、有网络式覆盖、有区块链传播,将来还有智能化“人类”,这所有的冲击最终冥冥中都导向了一个共同的结果:人类类人化、人类智能化。
人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元神的烘托下看得清楚,如果滋养好自己的“眼光”还可以看得更清楚,达到不视而见、不闻而知,两眼之间的元神才会逐渐被激活,成为“第三只眼”。
而要滋养好自己的“眼光”关键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南山空同老师说的“执一念,其神凝”,尽量更多更长的让意、气、血归于一处,就像房檐上刚下雨时,雨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掉,到后来雨下大时,雨水成一条线的往下流,雨下的时间越久,雨水滋养的生灵就越多,到最后成为湖泊、成为江海,海水气化升天,遨游天地之间。
而且“执一念,其神凝”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风箱在鼓动着,称之为“玄牝”。玄为火,牝为水,玄牝之间有风,风里有口鼻,口鼻能呼吸,风越大、火越旺、水越化,水化的汽炼成了更精微的物质,用于滋养元神。
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灶台在支撑着,灶台上安放了一口大铁锅,铁锅内盛满了水,水干了又要加水,加了水又要加柴,加了柴又要鼓风,不停的循环着。
但是灶台、铁锅、风箱也会有使用周期,周期到了,铁锅垮了,身体坏了,可如果锅里的水还没把食物煮熟,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只好再建筑另一个灶台,当然前提是你还有机会可以建筑另一个灶台。万一食物腐烂了呢?万一食物被野狗叼走了呢?万一食物碎成渣了呢?
心主火,肾主水,意为风,口鼻为风箱,铁锅为肺,肝为柴,身为灶,食物为神。这些都只是比喻,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操作,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这两年的风越吹越乱了,心也被撩拨得不成样子,就连天气也反复无常。无常从某个意义上是好事,比如最近的东方之都,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
比如,再强大的事物在灾难面前都异常脆弱。
比如,再光鲜的事物在表层下面都暗流涌动。
比如,再繁荣的事物在衰弱时不过柴米油盐。
无常的风还在继续吹着,在滋养着生灵,也摧残着生灵,希望更多的生灵会被滋养,将无常的风化为玄牝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