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若有并肩意,何处江天不可通。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对婚姻保持观望。这些现状的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之前我曾看到过一个采访,问他问什么不谈恋爱,他回答谈恋爱干什么?十年的感情终究抵不过十万块的彩礼,难道不是吗?随即也是引来了热议,网友们各种立场。但不管怎样,我们又不得不去承认这一事实:高昂的彩礼是部分年轻人保持单身的原因之一。许多没有面包的家庭拒绝触碰感情,更别说婚姻。可这一传统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古代是如何解决的?对于今天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婚恋文化。恋爱,这在如今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人们可以大胆地追求自己内心所爱。但在古代他们是没有这一权利的,即便有,那也是建立在婚姻文化的基础之上。双方没有婚姻的主导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才是主导权所在。到了西周,随着礼制的出现,男女双方的婚配开始有了规矩,“三书六礼”也成了古代婚姻必不可少的环节。“三书”就是列一张详细的聘礼清单,让女方看一看聘礼有哪些东西,多少种类,多少数量。“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征”也即彩礼。当然这里的钱给多少,这就看男方家庭的诚意,基本上也只是走个形式。如果没有钱,抓一只大雁就可以,因为大雁在古代是忠贞不渝的信物。还有史书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也就是说一块布就可以把媳妇抱回家。=他们之所以留下这样的传统,是因为在古代女子没有任何的地位,所有的女性只要嫁入到婆家就是“相夫教子”的代名词。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财产的继承权,在娘家是此,嫁入到婆家也没有,所以古代人们才制定了彩礼这一制度。女方通过索要一定数额的彩礼,让迎娶女子的家庭因为钱财付出而重视女性或者珍惜婚姻关系的建立。其实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彩礼或许是对女方家庭养育孩子的一种“补偿”,这种制度在当时存在非常合理。女方家庭也会为自己的孩子陪嫁许多东西,好一点的房产、金银财宝,家庭条件差的会陪嫁上衣物等等。一些朝代也为其颁布了明文规定:陪嫁的东西必须和收受的彩礼同等价格,若分开女性可以原封不动地将嫁妆带回到娘家。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婚的成本开始加大,彩礼成为未婚适龄青年特别是男青年最为痛心的一个环节。据我了解,甘肃省的平凉市关山东部地区,华亭市的彩礼平均是18万,灵台县的彩礼平均是22万;泾川县彩礼平均是28万,为平凉市“彩礼冠军”。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祖宗说了,彩礼是为了保护女孩子利益的东西。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这个理由似乎只有一半是正确的。老祖宗留下来了这样的传统毋庸置疑,索要彩礼也并没有错,但什么时候说“高额”了?现在也没有了当初的束缚,所有的婚姻也都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在财产方面,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在两个人婚姻关系结束之时,女方可以合理合法地分割婚内的共有财产,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保障,那您的高额有何目的?“穷山恶水出刁民”,许多地方封建思想浓厚,把嫁女儿当做家里发财的方式,甚至还引以为荣。我不管你几年感情,我就是要钱,给不给一句话。给,得寸进尺地还在其他地方继续要;不给,娶我的人多的是。还有的人因为彩礼一事,拿生孩子做威胁,要face吗?幸福的婚姻和和谐的家庭,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一张口要几十万,男方家里东拼西凑给你,你嫁过来天天还债,图啥呢?还是说你就喜欢这样的生活?一个良好家庭的建立真的和彩礼的多少有关系?还是说给的彩礼越多,教育出来的孩子就越棒?说了这么说,总之一句话,彩礼这个东西一直存在,你说它是传统也好,女性底气也罢,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孩子幸福的婚姻做铺垫。双方父母尽最大的努力,顺利热闹地把彩礼这个“环节”度过了,它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