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训练”只为精彩呈现——年新华社(平凉)融媒体实战训练营掠影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胥富春时间在此刻定格6月10日至12日,“平凉市融媒体人才成长计划”——年新华社(平凉)融媒体实战训练营在我市开营。这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举办,邀请专家对来自我市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和3个市级新闻网信单位的媒体从业人员共余人,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开展了为期3天的实战训练。00:15《从记者到媒体人改变的是什么》《多媒体内容创作实战入门》《短视频精品的打造逻辑与“秘方”》《镜头凝结瞬间,让故事更有温度》……一堂堂充满“干货”的精品课程,让参训学员普遍有种满满的收获感。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新媒体中心主任杨咏通过远程网络方式授课,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亮、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甘肃中心副主任连振祥、新华网甘肃频道副总编辑黄文新、新华社甘肃分社摄影新闻采访部主任陈斌、独立导演蔡泽坤、兰州辉业视频公司总经理李建辉、艾瓦文化王小春等专家和资深媒体人现场授课,并与参训学员互动交流。为保证实训效果,开营前授课老师就向大家布置了作业,要求各参训单位围绕“发现平凉之美”这一主题,策划选题、撰写文案,并经专家指导修改完善后,在培训会场10公里范围内,确定拍摄场景,完成摄制工作。11日上午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各团队按照审定的文案,迅速投入紧张拍摄之中。从十点多开始,大家上崆峒、下古镇,寻大饭馆、找小吃店,拍八旬老人练拳、摄窈窕少女舞剑……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陆续完成拍摄任务。这期间,部分摄影者顾不上吃饭休息,忍饥挨饿反复拍摄,琢磨品味不同镜头所体现的意境和美感,而同时,参演人员为了配合拍摄,可能需要反复吃同一食物……11日的晚饭,吃得最早的也在晚七点左右,最晚的已到晚九点以后。饭后,大家集中到会议室全身心投入后期剪辑,多数团队整夜未睡,困了就在椅子上稍作休息,再接着干,只为次日能为大家呈现一部精品。整个创作过程,指导老师从细节入手,不厌其烦地给予了精心指导。两三分钟的短视频,不算前期策划、文案创作时间,从拍摄到剪辑完成,团队工作普遍用了接近20小时。12日上午8:30,实战训练营进入作品展示、点评、结业阶段,10支团队按抽签结果分别展示创作的短视频作品,并阐述创作思路,专家评委现场点评、打分,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杯。华亭市融媒体中心的《码头味道》、泾川县融媒体中心的《决战崆峒》荣获一等奖,庄浪县融媒体中心的《我在崆峒练武术》、崆峒区融媒体中心的《剪·疫》荣获二等奖,平凉市广播电视台的《黄土魂》、灵台县融媒体中心的《乡·甜》荣获三等奖。崆峒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宗瑛对这次实训感触颇深:通过听课和实战操练对短视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短视频不是电视新闻,也不是专题片,虽有部分共通之处,但思想内涵、画面摄制、流程环节并不相同,还需要我们虚心认真地钻研学习,用心掌握其内在创作规律。比如,老师上课时讲:拍摄前一定要清点设备,要忙而不乱。我们拍摄时就踩了不少雷,存储卡没有格式化,拍了一半卡满了,又开始删除旧素材;“小蜜蜂”录音时没有仔细监听声音,制作时才发现同期声有杂音,这些低级失误让人汗颜,它提醒我们:小细节里面存在着大问题,在融媒体建设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崇信县委外宣办主任赵富生说:短视频直观生动,信息量大,适合广泛传播转发,是全媒体时代开展对外宣传的主要推手。参加此次实战训练营,和同伴们一起参与团队创作,使学到的理论有效转化为实践经验。今后将进一步潜心学习,在工作实践中加强“四力”建设,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全县媒体工作者短视频制作水平,拓展对外宣传渠道,更好地宣传崇信、推介崇信。灵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刚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媒体融合才能掌握新时代舆论场的主动权,让主流媒体重新占据主流地位。作为一个新媒体时代的记者,特别需要文化与观念的更新,不但要把传统的采写功夫练精,还要掌握多平台媒体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