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拍拍京城古观象台会老郭

翻阅《中国古代史常识·隋唐五代宋元部分》(青年文库),读到一篇介绍“郭守敬”的文章。郭守敬是什么人?他在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杰出贡献?

说起郭守敬,咱们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在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我在游走大运河时,多次接触过“郭守敬”,北京的通惠河就是他主持修建的,京城西海立有老郭的塑像。为表我俩很熟,这里且称他为老郭。

今儿个不表老郭治水的能耐,单说他在天文上的作为。

元至元十三年(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设局改订历法,派许衡、王恂和老郭主持这项工作。这期间,老郭通过实测,获得了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许多科学知识。他感到,要制定新历,必须制造精密的天文仪器。他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年)卞京所造,不与此处(指大都灵台,在今北京建国门外泡子河北)天度相符。”于是他决心自己动手创制和改造天文仪器。

针对浑仪的缺陷,老郭研制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仪器——简仪。

读完这段介绍,我特想再去北京古观象台转转,好好看看老郭研制的简仪。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著名的古天文台之一。在它建立的前后,世界上也建成了其他一些著名的天文台,如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法国的巴黎天文台等。它们都是当时推动世界天文学发展的重要阵地。

明永乐十九年(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正统七年(年),利用元大都城东南角楼修建观星台,将铜制的浑仪、简仪和浑象放在台上,并在台下修建紫微殿等房屋。正统十一年(年)又增修晷影堂,陈设圭表和漏壶等计时仪器。至此,北京古观象台和附属建筑群,大体上具备了今天所见的规模和格局。

我今天在这里见到了老郭和他的简仪。尽管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我还是主动凑前跟他合影留念。要知道,我比老郭整整小了岁,且生活在不同朝代。

在浑仪的基础上,老郭对浑仪的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制和简化,改变了浑仪将三种坐标系统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将赤道装置与地平装置分立为两个独立的部分,消除了浑仪中圈环互相遮挡的缺点,突出了赤道装置的观测。简仪的运转装置在结构上与近代望远镜的赤道装置几乎完全一样,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具有同类装置的赤道大仪早了多年。

令人扼腕的是,如此伟大的天文仪器,我们永远见不到原件了。老郭制造的简仪被毁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年)。现陈放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简仪,是明正统二年(年)按元仪仿制的,只是将元代简仪底座上的正方案改成了地平式日晷。

北京古观象台有不少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什么“地平经纬仪”呀,什么“赤道经纬仪”呀,什么“天体仪”呀等等等等。面对这些古代天文仪器,对天文知识一门不门的我如同读天书。好在我跟老郭挺熟,就从简仪入门慢慢琢磨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xw/167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