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群践行佛法的行者
中黄庭是修行中非常关键的窍穴,历来修行都说从心下手,但内观时往往没有点明。所谓的点窍,不仅仅是告诉你在哪里,还要告诉你怎么把握及运作方法,否则没用。
为什么说它是感受中枢呢?根尘相对时,心理与气机首先在这反映。
▲点这里,念给你听
(朗读:和幽)
我们讲过,在人体中心,有一条中线,古德叫做黄庭线。在它的上面,有三个重要的点,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又分别叫做上黄庭、中黄庭、下黄庭。
修行要金水持平,也就是心谦下,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才能水火既济(取坎填离)。要知道身体不过是个躯壳,把握住生命的精华,那点精华灵气,神炁合一,凝聚不散,才谈得上踏上复归先天虚无大道之路。
然而,什么地方是把握心性,乃至天地人交感的窍穴呢?中黄庭,就是心轮,它是人体感应中心,藏性之所。
修行说的心,不是心脏,而是这个交感中心,我们先看这张图,
天为阳、地为阴,降伏其心,以人心(后天之心)合天心(先天本性),后天烦恼不启用了,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交合,心、气即持平合一。所以此处是天地人交感下手之处。再看看这个图,
这个是修炼的内景天机图,基本就是个人打坐的侧面图,
这个是上图的切图,中黄庭(我把它点红了),是人体气机最敏锐的地方。
历来各种修行方法皆强调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文字解释是“刻石儿童把贯串”,刻石儿童是指的牛郎,“把贯穿”是暗示以人心应天心。意土黄婆在下面中宫,黄婆指织女,五行四相皆籍土,而心谦下,邪火才不上升,肾气与心气才能在意土中宫(织女处)交合,水火既济。
这个是佛说十法界图,可见心地的重要,
佛像,大家都知道哈,看看佛胸中的卍字所在位置,
这是修习瑜伽的中脉七轮的图,看看心轮绿色的地方,
这个是心轮的剖面图,
麦田圈的心轮图。
中黄庭是修行中非常关键的窍穴,历来修行都说从心下手,但内观时往往没有点明。所谓的点窍,不仅仅是告诉你在哪里,还要告诉你怎么把握及运作方法,否则没用。
为什么说它是感受中枢呢?我们要点出来,大家都会说早就知道了,都感觉过,只是从未具体观照与操作。
根尘相对时,心理与气机首先在这反映。当心与外界接触(即根尘相对时),会在身心产生一系列能量振动,心首先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情绪的反应喜、怒、哀、思、悲、恐、惊,是从这里传感;
情绪还会有空间感如心情开阔、开朗、爽朗、豁然、憋闷、紧张、郁闷、堵等等都是从这传导的;而且它还有味道,如心酸、苦、辛、甜、咸、涩等等从此传导,是不是?有时候,我们说心里甜甜的,有时候说心里发酸;
它还会反应温度,如心寒、冷、温暖、热、狂热、清凉等;还有重量感如轻松、沉重、轻安等,还有速度感如心情平静、心跳加速、怠、惰、急、疲、懒等;
还有声音,我们的每个念头都配有声音,每个念头都像一首歌一样的,定力没到你听不到的,但确有其事,因为能量的振动就是光、音。
——其实,这种种的花样,通通只是能量的振动而已。
当然,你会说我情绪波动时,别的地方也会有反应,比如头疼、手脚冰凉等等,但那是后话了,开始反应就在方寸。当然,许多人早就会把握心态了,但看到起处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观照。
其实,我们所谓的情绪,不过是一系列能量反应而已。
任何人起心动念,都会形成能量振动,宇宙间一切震动,都会影响到我们,都会在我们的心中形成反应,只是,绝大多数人,要在反应演化成情绪了才知道。
我们从小就对情绪反应进行训练,形成了惯性,形成了观念,当这个地方能量振动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的诠释。
烦、苦恼、沮丧、恨、爱、高兴等等,接下来,我们就会乖乖地从心理去付诸行动——掩藏、体现、回避等等,想办法满足。
等到进一步反应,演化成更大的情绪了,我们已经感觉不舒服了,接下来,我们才有可能想想,我们是不是起烦恼了?
这还是对愿意自省的修行人来说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定心理训练基础的,才会想想我们心态的出发点是什么?
而大多数人,不是演祥林嫂,反复强化烦恼,就是演大德,打肿脸充胖子。就这样,发现落叶,扫去,再发现,再扫,就是不对根下功夫......
多年过去了,烦恼还是依然存在,只是比常人清淡点而已。
内观修行的下手,首先就是要训练在不迎不拒的状态下,如实体会身心的感受,当心越来越敏锐时,就可以直视烦恼生起的来源(业气动荡之初)了。
能在烦恼未起处解脱,才是真解脱,而不是等树叶落地才慢慢扫。
不过,在心清净到一定程度以前,由于心太乱,要清晰地“看到”心、气的反应,还是比较难的。
灵台,就是我们潜意识的呈现处,临终能量的融入,也是到此为止,但没有深厚的功力你看不到。看到了,配合对空性的领悟,存无守有,就解决了。
虽然微细的动荡暂时看不到,但我们也可以从此处下手,因为粗重的感受还是能看到的,平时一有空就观照,不要等到打坐才用功,如果时时把注意外界的心思用在内观了,离开悟就不远了。
当然,人们要工作,要做事,要面对方方面面。但心里可以时时微微惦记着,一有空,哪怕是养养神、坐车、走路等等都可以做功夫,养成习惯,心常常在用功中,打坐时就更容易进入。
随时调整进入“频道”,直到自然安住。世间的一切贪嗔憎爱与你毫不相干,你的缘只是你的责任,不是你的所有。犹如银行工作人员,手里清点的钞票只是他的职责,不是他的所有,如果搞错了,麻烦就来了。
那些为缘而烦,为物质、精神利益而斤斤计较者,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老是想将责任变为所有,有“我的”,就有“我的”得与失,就会在利益中厌恶、喜好,其结果是恶性循环,自寻烦恼,不得解脱。
除了原本解脱的安住,没有什么是你能真正拥有的。
随着修行步步深入,观心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微细。观心的目的,不是去攀附那些感受,而是看到一切都是浮云,不生不灭,而超越对浮云的攀缘,看到心的原貌,得到解脱。
如果我们不能觉察,就会茫然地接受暗示,“真烦”、“见到他就不高兴”、“想吃肉了”、“我就喜欢这样”等等,不断暗示自己,并把微细的感觉不断放大,而恶性循环。
当我们内观,进行到越来越敏锐时,就要进入观心,这个观心,是具体运作,看看我们生命的业气,是怎么在此灵台方寸反应、怎么运作、怎么演化,以及怎么摆布我们的。
当任何惯性现前时,觉察到了这不过是一股业气引起的习性反应,如果真想修,就会树立正气,对治它。
进一步,看到它的生生灭灭,它自然的来来去去,不过是无常,当你真正看到它的空性时,就不会再起习性反应,这样,就解脱了。(待续)
相关推荐:
1.灭嗔,慈济自他?念禅文
2.云水斋笔记(3)食色者,性也~念禅文
3.云水斋笔记(2)生死爱恨一念间~念禅文
4.业气与微细意识①天地人交感中心:悬空一窍——心轮
★特别推荐:佛土见闻解脱法会(视频)——中阴救度、往生成就之秘
我们是佛陀的铁杆粉丝
▼点这里了解我们更多
迟来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