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隋一统灵台见史册
从东汉末年起,封建割据势力纷纷登台亮相,统一的势力也在不断增长。公元年,隋文帝杨坚灭周,建立隋朝。年,文帝废南梁,年,陈后主在建康投隋,将近年的南方政权统一于隋,实现了全国大一统。接着,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剥弱了西突厥,巩固了边境安全。对内,倡导节俭政治。他对太子杨勇说:“从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久长的。”所以他采取了节俭和诛杀两条手段,一方面大大减轻对民众的剥削,一方面严惩搜刮民财的恶势力。太子杨勇奢侈好色,文帝毅然把他废黜,立杨广为太子。组织修订班子,重新修订律条,废除了酷刑,减少了刑条。沿用秦制,重定官例和礼乐制度,改革兵制,开创科举,统一度量衡,收集天下藏书。缓解了社会矛盾,巩固了隋初政权。
同时,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对西北地区的郡县作了变更,开皇三年()废实际是空设的安武郡及安武县入朝那县,鹑觚,朝那二县均隶属于泾州。开皇九年,首开乡正里长制,以百为里,每里置里长一人,其余冗吏均被裁减,加强了集权统治,减轻了百姓负担。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业元年(),废除平凉郡及所属的阴密县,分安定县西南部置良原县(据所在今梁原乡)。良原县约辖今崇信县东南部,陇县北部及灵台县西部。
良原,周秦时叫溥原,《诗经·大雅》曾记周后稷曾孙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大克鼎”铭文记述,西周天子曾赏赐一个叫“克”的贵族大片田地“于溥原,于寒山”。周又称溥原为大(太)原。汉魏时,良原被称为广原,唐称之支磨原。传说梁原曾是春秋时梁惠王都邑,今蒲窝乡有叫“天子坟”的梁惠王墓遗址。所以,大约在明代以后又改称“良原”为“梁原”,可能与这一传说有关。据《太平寰宇》记载,梁原得名的原因是:梁原的西南三十里有良原“白石原”,隋代以此名县。白石原即今朝那以东一带,东下三十里分二原:南二十里(约当今星火塬)后来名为良原,北三十里(约当今北沟一带)后来更名为良杜原。
又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之义分鹑觚县的东南部置灵台县,灵台县名始见史册,距今年。大业二年(),炀帝又废州置郡,改泾州为安定郡,又废灵台县入鹑觚县(治在今灵台县城),良原、朝那、鹑觚县俱属安定郡。
大业二年九月,安定人荔非世雄起兵反隋,隋遣姑藏公李世民平叛。恭帝义宁元年()金城人薛举攻入扶风、陇西、安定占据诸郡县。后李世民击败薛举,各郡县复又为隋。恭帝义宁元年又在今麟游一带置凤栖郡。义宁二年以仁寿宫(隋在麟游的行宫)中获白麟,凤栖郡改为麟游郡。当年又废朝那县入良原县,属安定郡,又分鹑觚县一部分重置灵台县。灵台,鹑觚县俱属麟游郡。
此后,灵台县与周围诸县又分又合,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一直沿袭至今。
作者:杨生杰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审核:王亚萍
编辑:张晓英
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