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而作为书中最重要的角色,孙悟空无疑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孙悟空拜师学艺的剧情更是让我们记忆犹新。
不过孙悟空既然是一个难得一见的修炼奇才,菩提祖师又十分宠爱孙悟空,但菩提祖师为何不传孙悟空36变?
一、拜师学艺孙悟空乃天地所生的灵明石猴,他一出生就展现了得天独厚的本领。那时孙悟空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勇敢,带着群猴找到了能够遮天蔽日的水帘洞。
随着孙悟空成了花果山的美猴王,他并没有就此沉迷于饮酒作乐之中,而是自行悟出了生死之道。原来孙悟空发现,所有生灵都是有寿元的,死后要受地府的阎王管制。为了延年益寿以便突破寿元上的瓶颈,孙悟空当即驾起扁舟,穿越了两重大海,历经东胜神洲和南瞻部洲,前往西牛贺洲的古洞仙山寻找仙人拜师学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悟空来到了云雾缭绕的方寸山,并在樵夫的指引下找到了菩提祖师的斜月三星洞。
在历经菩提祖师的多重考验之后,孙悟空如愿以偿地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法,然而菩提祖师又告诉孙悟空,若没有学会变化之术,就算学会了长生术也会在年后灰飞烟灭。
二、72变和26变原来菩提祖师是一个阅历非常丰富的大能者,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孙悟空,这三界之中并没有真真正正的长生不老之法,只因修仙者虽能凭借法术延年益寿,但终究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侵犯了日月玄机,于是每隔年,天上就会降下三灾在修仙者的身上,若躲得过,继续苟延残喘年,若躲不过,一身修行化为乌有。
孙悟空听完之后大惊失色,幸好菩提祖师又告诉孙悟空,只要学会了变化之术,就能躲过年一次的天灾,达到与天地同寿的目的。
这个时候,菩提祖师又来考验孙悟空了,他是这么对孙悟空说的:“我这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你要学哪一样?”
孙悟空一向聪明,他是这么回答的:“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吧。”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什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看到这里会发现几个疑点。
首先,36变虽少但属于“天罡数”变化,而72变虽多了一倍,但属于“地煞数”变化。而孙悟空也说道,他愿意选一个多变化的,学一个“地煞变化”。
这样看来,72变属于“地煞”级别,而36变则是“天煞”级别,一个天一个地,显然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在其他古书里也记载了天罡和地煞的法术区别,在古书里写道,72变有分身、隐形、续头、定身、透石、生光、障眼等功能,而36变则有颠倒阴阳、移星换斗、回天返月、唤雨呼风、振山撼地、驾雾腾云、划江成陆、纵地金光等神通。
这样看来,36变的法术明显强于72变,可菩提祖师为何要故意卖弄玄机,导致孙悟空选了72变?祖师为何不将种变化统统传给孙悟空,毕竟孙悟空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修炼奇才。
其实,你若听懂了东海龙王的一番话,就能明白菩提祖师的良苦用心了。
三、老龙王说了什么?那时孙悟空在五行山下接过了观音菩萨抛过来的橄榄枝,成了西天取经的一份子。没多久,从东土大唐而来的唐僧路过了五行山,揭开了山头的六字真言符咒,继而救出了被困之久的孙悟空。
孙悟空随后拜了唐僧为师,二人结伴而行、一路西去。可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刚出五行山,依旧暴戾凶残。加之孙悟空发现一个问题,自己拜的这个师父没有一丁点法术,还是一个迂腐啰嗦之人。
于是在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强盗之后,唐僧和孙悟空爆发了一场激烈争吵,孙悟空一怒之下驾起筋斗云飞回了东胜神洲。在路过东海的时候,孙悟空去了一趟水晶宫,和东海老龙王聊起了天。
听闻孙悟空“辞职”,东海龙王指着后壁上挂着的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对孙悟空说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注意老龙王的话,有几个字眼说得很重但却很在理。
龙王说孙悟空“若不保唐僧”,“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其中的“若不”、“到底”、“休想”几个字犹如大锤一般朝孙悟空的心门砸去。
孙悟空是一只灵明石猴,他岂能听不出其中的奥义所在?果然,书中写道,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
通过老龙王的这句话我们能发现一些线索。
首先,孙悟空虽然天赋异禀,但苦于没有一个明朗的出身背景,如果没有西天灵山这棵大树作为依靠,他很难修得正果,自始至终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妖仙。
其次,孙悟空当年只是学了菩提祖师传授的72变就有了独自一人大闹天宫的壮举,倘若孙悟空真学会了祖师的变,恐怕就连如来佛祖也无法将他降服。
但问题也跟着接踵而至,孙悟空即便可以击败如来,但孙悟空双拳难敌四手,如何敌得过更强大的“三清四御”?恐怕还会因为孙悟空的负隅顽抗引来了三清的震怒,最终被三清用高强法术斩杀,落得一个魂飞魄散的悲凉下场。
也只有让孙悟空学不全变,他才能领悟什么叫做“强中自有强中手”,继而放下身段跟着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去除二心,成了灵山的斗战胜佛。
在成佛之后,孙悟空的灵台一片清明,此时的他才明白了菩提祖师当年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