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们总是喜欢把李君羡的死亡,归结于“女主武王有天下”,顺便把这件事当做李世民的执政污点,进而警醒后世执政君主。
李君羡的死,说是冤案,谈不上;说死于谶纬之言,有部分事实;说为武则天背锅,完全在扯淡。
唐太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但凡读过史书的,有几个不清楚?
玄武门纠缠了李世民的一生,李君羡的死很大程度上和玄武门相关
一个靠着军功起家,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玄武门弑兄杀弟的人,你说他会因谣言杀人?我半个字都不信。
这就好比有个人告诉朱元璋说,你的四儿子朱棣要谋反,你说朱元璋是信呢,还是会杀了这个来告密的人呢?
两个都是杀伐果断的人,都是死人堆里站起来的雄主,又怎么会因为一些谣言而动摇内心的决策?
如果有,那就是对权力的交接不利。
李世民的老年心理历程公元年,太白星再一次出现在大白天。
李君羡碰的不巧,遇上金星凌日
李世民抬起他那昏花的老眼,乜视天空,脸上浮出几分不屑的笑容。
回想22年前的那天,公元年6月初四,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却不是当年那个生死两难的人了,就算这颗行星再厉害,这些年来也没能把他怎么样。
老天爷也不过如此。
不过,他的身体似乎出现了毛病,没有当年那般利索了。贞观19年患过脓疮,自从那以后就大小病不断,身躯日渐衰弱,自知是熬不过老天爷的。
虽然熬不过老天爷,但只需要熬过功臣权臣就可以了。想到这,不由得多了几分忧愁。
这个位置是要留给李治的,就凭他的那手段,镇得住镇不住老臣还有待商量。
武将里面,威胁最大的是李靖,这个老家伙身体也不行了,自从把他抬去打高句丽,就已经看到了,确实是行将就木了,死在自己前头也不足为奇。果然,年,在李世民去世之前,李靖也离开了人世。
至于其他的威胁,也就只有瓦岗帮的那些老而不死的了,不处理好首尾,对于李治来说也是个麻烦事,得好好谋划一番。
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不足为虑了,老伙计没什么兵权,再说了他的军事能力堪忧,当个冲锋陷阵的前锋还可以,领兵打仗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何况年老体迈也经不住折腾。
尉迟恭,那家伙也和程知节一样,是个铁憨憨,可以不管他。
李绩,也就是徐茂公,打仗还凑合,就把他留给李治,不过还是要先折腾一番,看看他的心迹再下定论。
权力交接时候的调度
李君羡,这个人也不错,也留给李治,同样要磨炼一番。那就和李绩一样处理,先贬黜,最后留给李治提拔。
为了谋划这一事,太宗李世民举行了一次宴会,用酒令助兴,输了的人要说自己的乳名。
宴会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君羡,李君羡的乳名竟然是“五娘”,这让众人开怀大笑,李世民也心情大好,趁着心情大好,借着酒兴给李君羡挪了个位置。
由原先的禁军统领,同等置换了一个华州刺史。
李世民是存在私心的,怕自己哪天有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人生旅行,去阎王殿报到了。
这禁军又不是李治的人,指不定又要来一次玄武门事变(李君羡镇守玄武门),又发生一次人伦惨剧。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玄武门事变的背景是如此的黑暗
而且,晚年的李世民猜忌心很重的,对周围的老臣戒备心十分严。即便是在翠微宫旅游度假,也要知道房玄龄、李绩这些老臣的动向,而且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此事。
李君羡只大他7岁,大李绩5岁,这两人都是具备反叛实力的人,要重点关照。
公元年,有专门的密报显示,李君羡和道士有来往,居然学辟谷,这是做张良第二?
不能留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李泰都被贬了,也抬着战神李靖打高句丽了,李君羡这个糊涂蛋怎么就不能聪明点,表现乖巧地,多做点臣子该做的事。
于是,李世民授意御史弹劾李君羡,敲打一番。
这御史也是聪明人,奏章里说的有模有样的,求长生自古以来是帝王的特权,你一个地方官,凭什么求长生?你配吗?
既然不配,那意图是什么,更何况还是经常屏退左右,两人密谈,想谋反吗?事关谋反要彻查。别问御史是怎么知道的,问就是风闻奏事。
李世民自然是顺坡下驴,下令处斩李君羡。况且他也赌不起人心了。
影视作品里的李君羡
李君羡就这样死了,他到死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说他死得冤,倒也确实。不问世事,过得去,给60分;密谈,不是臣子所为,判0分。
他过高地估计了帝王的良心。甚至都不琢磨琢磨,李世民要带上李靖征讨高句丽这件事情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古代帝王为了权力的顺利交接,什么样的事情都干的出来。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就学了乖,广开大门,任人出入,正是因为李君羡的事情在前,所以他怕了,想让李唐的君主和世人了解自己的举动,防止被猜忌。
可惜的是,他的儿子不争气,说了不该说的话,让帝王找到把柄,一样被灭了九族。
“女主武王有天下”谣言的起止古代,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很朴素,也很容易走极端,将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归结到神仙鬼怪。
尤其是唐朝,在一些民间神仙志怪小说里面可以看到这些观点的踪影。
唐朝对我国文学的贡献有两样,一个是唐诗,另一个是唐传奇。
唐传奇主要讲的是人和神仙鬼怪的故事。主要特色讲究的就是一个离奇。
李君羡的死,在人们眼里就很离奇。再加上一代女皇武则天上位,那就更加离谱了。人们就对这种现象作出探讨。
女主武王天下,先有女主,后有武
由于科举制的盛行,民间不得志的文人多得不得了,他们为了生存,也做起了自媒体的营生,专门为这些离谱的事情寻根探源。
唐传奇就由此产生。
找到的第一个根据就是“太白昼见,女主昌”,这方面的事,我做出过探讨。参见
李世民迷信太白经天何错之有?康熙凭什么看不起他第二个找到的是北周时期的算命作品《灵台秘苑》,其中有一节提到过“武”字。
常星昼见,阴胜阳衰,则星日并见,并出而争明,武弱,文强,武女子出,为兵丧,大水,奸臣,上不明、下纵横。
这两个典故合起来就是“女主武王有天下”。这里还有一则很有意思的资料,出自《资政通鉴》。
女主武王有天下的主角——武则天
公元年农历2月,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向武则天伸冤,说李君羡不该死于一个“武”字,武则天觉得言之有理,特别地下诏书,恢复李君羡的官职,并以该有的礼仪重新安葬。
除了相关典籍出处外,为了给武则天的上位添上传奇色彩,民间自媒体的好事人强行给武则天加戏,加塞袁天罡给武则天相面的故事。
这个故事根本不可信。
武则天出生的时候,袁天罡根本就不在现场,还在长安,还怎么给她相面?
他的父亲,武士彟,也只是一个地方官。袁天罡这样醉心功名利禄的人,又怎么会看得上一个无权无势的地方官。
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和武则天的武是两码事
这样讲,不但逻辑不通,而且事实也不符合。无非是多了些传奇的意味,多了些听众。最后编的越来越离谱,甚至有传言说武则天杀了自己亲生的孩子。当然,这个是不可信的。
史官之所以把这些编入史书,倒不是说这些资料可信,只是记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态度——对“女主武王有天下”好奇。
而且他们不相信李世民是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信奉一个很朴素的哲学原理——金无足赤,人无完美。所以,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世民的身上必定存在污点,这个污点就是李君羡之死。
同样,武则天登基之路也应该有一些说法,这个说法的根据也在于李君羡之死。
谣言止于智者,无疑,史官们是公正的,智慧的。
只是阅读的人的智慧够不够,这就始终存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