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内容提要:综合分析清代泾渭清浊的年内差异,可以发现泾清渭浊、泾浊渭清均较常见,泾渭二水在交汇处孰清孰浊并非恒定不变,亦非总是泾渭分明。然而,乾隆皇帝将《诗经》中“泾以渭浊”认定为泾清渭浊,奉命实地考察的官员亦得出相同结论,这一认知、调查以及御制诗文遂被镌诸碑石,拓片则钦赐王公大吏,以期达到吏治规训等目的,并对后人解读该诗句及辨识泾渭清浊产生了直接影响。以此为个案,尝试既考察不同群体的环境观念,又重视不同认知的整合统一,将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推动环境史研究。
关键词:泾以渭浊/泾渭分明/清代/乾隆/环境史
一、前人研究及问题所在
成语“泾渭分明”家喻户晓,原本指泾河与渭河在关中交汇处,一水显得较清澈,另一水显得较浑浊,二者清浊对比明显。《诗经》中即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诗句,①反映了二水的清浊差异。然而泾、渭二水孰清孰浊,自古以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水利、地理学界,主要以水文观测数据作为比较泾渭清浊的基本依据。水利专家钱正英曾说:“泾渭分明,都以为泾清渭浊,其实是泾浊渭清,渭河的泥沙粗,泾河的泥沙细而含沙量大。”②这是就当代情况而言的,清、浊的衡量指标应该是指年均含沙量。地理学界除依据泾、渭二水年均含沙量得出“泾浊渭清”之外,还比较了1月和7月二水的月均含沙量,认为冬季、枯水期“泾清渭浊”。③那么一年中不同季节、各个月份,或以每天为单位,泾渭清浊的状况又如何呢?本文将就此进行辨析。
在历史地理学界,主要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泾渭清浊演变。史念海先生撰文认为,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对比并非一成不变,并着重考察了东周至唐代二水此清彼浊的变化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