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

脊中

本穴当背部十一推之下,为脊推全数之折中,故名“脊中”。主治腰脊强直,不得俯仰,与“悬枢”功用略同。《铜人》禁灸,灸之令人伛偻。因其处肌肤薄浅,易于深灼也。髓灼则偻矣。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疾病〗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中枢

本穴在第十一椎之上,亦属脊骨中部枢要处。古书多不记载,后人增之。与脊中、悬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子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

解剖

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折叠操作

斜刺0.5~1寸

折叠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痉挛、胃炎、肝炎等·。

折叠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可理气和中、散寒止痛,主治胃痛;配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主治腹满、饮食不振;配委中、肾俞,可补肾强腰、通经止痛,主治腰痛、脊强。

折叠功效

本穴位于腰背部,近脾胃,故可治疗胃痛、腹满、饮食不振,本穴属督脉,故又可治疗腰痛、脊强。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的作用。

筋缩

本穴旁平肝俞。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瘈瘲、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又以本穴正当背部大方肌之下角,逐渐狭缩之下,亦‘筋缩”命名之一义也。凡治筋缩之症,可以取此。

解剖

筋缩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九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胃痛,癫痫,抽搐,腰背神经痛,胃痉挛,胃炎,癔病。

操作斜刺0.5~1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癫痫等。

至阳

至者达也,又极也。如四时节令,夏至为夏之至极,冬至为冬之至极。人身以背为阳,而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即阳之至也,故名“至阳”。又可意为督脉之气上行至此,乃由阳中之阴达于阳中之阳,即背部阴阳交关处也。凡属寒热交争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气之阳,而却病邪之阴,俾收汗出而解之效。譬如阴阳交争之际,势均力敌,各不相下,而阳方突得生气增热之助,犹生力军突来增援,则阳之为胜,必可知也。故虐疾多取此。因本穴旁平膈俞,则知其内应膈肌也。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胸胁胀痛,黄疸;

②脊背强痛;

③咳嗽,气喘。

斜刺0.5~1寸。

灵台

古代国君有灵台之设,为君主宣德布政之地。即中医学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凡属有关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强感通之力,而调性灵之能,故喻本穴为“灵台”。《针灸大成》云:“禁针,可以多灸”。治气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盖以兴奋其阳也。但虚人或多寒湿及精神不振者,宜之。不然,助热阳亢矣。故医之于病,先须辨证。

《素问》王注:在第六椎节下间。

体表定位:在第六、七胸椎棘突间。

取穴方法:伏卧,于第六胸椎棘突下取之。

[解剖]

肌肉: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

血管:为第六肋间动脉背侧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分布处。

神经:有第六肋间神经后支之内侧支行走。

[主治]:

各家载述:喘哮久咳,脊痛项强,寒热感冒,脾热,痈疽疔疮。

临床常用:疔疮

角度:斜刺,从背侧面略向上刺入。

深度:针3~5分。

神道

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又以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因名“神道”。其治症,与灵台略同。顾名思义,知其功用专在神机,而非用于气化形质之为病者也。《针灸大成》禁针。

身柱

本穴承神道之气,循督上升,正而且直,故名“身柱”。观本穴所治,因脑力不足而眩晕,因中气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癫痫,因大气下陷而脱肛,均属正气先虚,则督经之气升举无力,以致产生腰脊肩背诸病。宜取本穴以兴奋之,使督气得充,正立直行,功同抵柱,诸症可愈矣。

其能治风者,何也?本穴旁傍风门,与人体内热生风有关。故所治多属摇摆眩晕火极而生之风。若以治外侵之风,及湿滞作痛之疾,非其所宜。犹抵御外侮,良相不如良将也。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疾病: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人体穴位配伍:配水沟穴、内关穴、丰隆穴、心俞穴治癫狂痫;配风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热、咳嗽;配灵台穴、合谷穴、委中穴(泻法)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陶道

本穴与任脉之璇玑,前后相应。璇玑在星象为北辰之枢。于此喻督经之气羊角直升,缘身柱,上巅顶,下前额,循鼻入齿,衔接任脉下行,再缘督经由旬不已。在古代观点,物体旋转最速者莫过于“陶钧”。《史记◎邹阳传》谓:“独化于陶钧之上”。中国古代谈天地运行称为“运转鸿钧”,即大体运转,阴阳迭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于“陶”者,即法陶钧之居中旋转牵动四旁也。旋转则必生风,故其旁下之穴,名曰风门。三十年前,余见贾玺亭先生取陶道治眩早极效。以其有调于人体大气循环也。又见有人用本穴治疟疾,亦本其斡旋大气之理,调解阴阳,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诸症,均属全身疾患。如时疫、感冒、发热、恶寒、四肢无力、百节痠痛、烦满、瘈瘲,俱皆有效。是其所关者大,所应者普也。譬如旱涝不均,得大气斡旋,则风雨调顺矣。故所治症多关整体,非仅限于局部也。故取譬陶钧之旋转,而名之以“陶道”。

陶钧:即古法制造陶器之转盘机也。其机上设平板,下有机轮,踏动机轮,牵引上板平转,置陶泥于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随盘自转,可使随意光匀。凡诸盘碗盎盂,埏埴以为器者,皆取制如此。

穴位取穴法: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刺灸法:斜刺0.5~1寸

穴义:督脉阳气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tq/112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