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行舟之柒拾贰用荒诞的文字,来全新

文|笔励坞《纸上行舟》《纸上行舟》,拿到书看到书名,就觉得作者思路一定奇特,果不其然,读着作者的自序,就感觉到了读这本书需要能融入这种奇特,无论是构思的奇特,还是行文结构的奇特。作者是同为80后的黎幺,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后只是一个统计学定义,和文学本身没有关联。我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是作者的一种抽象化或者具体化,人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因为统计学的划分,就成为一个群体的一份子。文学作品中每个人都能从中剥离出自己的一部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其中的开篇是《柒拾贰》,主人公是孙,通读下来,孙就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但又不完全是孙悟空,是作者对孙悟空的一种新的诠释,并且将自己也融入到了孙悟空中。作者黎幺1.数字,是成长的印记小说中出现了多个数字,除了关键的72,还出现了1,2,81等,这些数字的出现,都是孙的一个成长的印记。①72是开始也是终结,是灵与肉的历练一切故事肇始于一个数字。最后一次变化是一个意外,猴毛在他不知道的状况下脱落了。他变身为“不可名状”。这个数字是72,是整个故事的开始,也是整个故事的终结,作者首尾呼应地点到了这个数字,中间还曾复述过一句“一切故事肇始于一个数字”。这个72是整个小说的名字,也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作者将72种变化,分为35种见过的东西,其中最难掌握的是镜子;35种超现实主义的从未见过的东西,其中有我们在《西游记》中熟悉的六耳猕猴,作者将六耳猕猴解读为孙的一次变化,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多年来对这个真假美猴王的疑惑;而72种变化的另外两个,就是“他”和最后意外变出的“不可名状”。孙悟空剧照②1和2,是本源与对立72变化的起始就是理解1和2。1就是抽象,从鱼鳃探究鱼的生活,从一只桃子中剥夺桃子,得到一个完全干净的1。2是天与地,罪与罚,生与死等等两元性的对称和对立。1是本源,2是对立。作者将这种见解铺陈出来,在近似荒诞的文字结构中,提炼出了哲学的思想,就是事物的唯一性和两面性(对立性)。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唯一的,但是我们主观赋予它们的属性却是两面性的,孙可以是唯一的灵猴,也可以是善良或者邪恶的猴子,暴力或者温柔的猴子。对世界事物的唯一性和两面性的认知,是孙的成长基础,也是后来孙的变化体“他”的成长基础。③81难,是一场成人礼他的成人礼是大小不一的八十一场战斗——那是一种被京剧化的打斗,他们全都戴着脸谱,武器与武器互不接触,人和人自顾自地翻滚和舞蹈。有了72般变化,有了本源与对立的认知,等待孙的是八十一场战斗,作者描述为京剧化的打斗。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81难,是孙和唐璜,这两个孩子气的人物的一场成人礼,而且是按照剧本的安排在走一个流程,其中的神仙,妖魔鬼怪,人,都是在按照潜规则友情出演。而这81难也好,72变也罢,都是孙的历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给自己意义,成为一个能够被环境转换的符号。真假美猴王2.灵猴与人,神话与现实的交替定格他变出倒掉的三座大山,花果山、灵台方寸山和五指山,他的襁褓、学堂和坟墓。灵猴有72种变化,他就是其中一种。生而为猴,他可以大闹天宫,可以保护唐璜,他可以利用72般变化,闯过81难,完成孩子气到成熟的成人礼。但是无论多大的本事,都像是一个棋子,配合着友情出演的神仙妖怪,被五指山的布置者,导演着自己的生活历程。作者将孙的第71种变化设定为“他”,一个螺丝螺母、轴承齿轮时代后的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人,一个在大兴土木中失去了花果山的人。而原本的人,在灵猴的第71种变化“他”的视角中,就是上蹿下跳的猴子。当有了72种变化,有了幻化的能力,灵猴与人,现实与想象,究竟谁才是谁,就值得商榷,作者用怪诞的文字,描述着这种现实,不着痕迹,却入木三分。西游记剧照3.镜子的内与外,心灵深处的忧虑这种灵猴与人的转化,这种现实想象的交错,都有一个深置于内心的困惑。那就是本体的不自信。他不得不承认镜子是不可变的,概念性的镜子是纯粹形象,是“变”的本体。①不可变的镜子,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变镜子很难,因为真正的镜子从不关心它所照的东西。而变化出的镜子,有着不精确和不真切的忧虑。当面对真实的镜子时,他无法知道是该呈现自己还是对方,不知真正如何面对。镜子就是镜子没有规则、没有杂念,而灵猴就是灵猴,有不自信,有灵魂。他变长有六个耳朵的说谎家。②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镜像无法变出镜子的孙,却能变出一只六耳猕猴。如果变镜子,很容易被真正的镜子所识破,因为孙内心的忧虑和不自信。但是如果变出自己的镜像,却不通过镜子,那么就很难识破。《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曾经留给读者很多困惑,而黎幺却把它归为72变化中的一种,这种大胆的说法其实也是有根据的,西游记中那么多的神仙手段,都没能识别出究竟谁是真正的孙悟空,那么答案就是根本没有假的,六耳猕猴就是孙的镜像,是他的一种心魔。长期在人生旅程中积累的压抑造就了六耳猕猴。毫毛读黎幺的《纸上行舟》之柒拾贰,通篇于荒诞中透露着些许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上海,一个浦江的刀下之鬼。”大环境对人、对事物的影响,作者以一种藏匿于荒诞中的通透,表现了出来,读来晦涩,却也能理解作者苦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fc/177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