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解读
本专栏共81节每周更新1-2节作者:樵夫侃文化
樵子诗云:
境至无求语难开,深知方寸即灵台;
此间只有真人坐,明月清风任往来。
祖师大德亦有偈云: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真正具备一定修行境界的人,无欲无求,自当隐入红尘之中,逍遥俗事之外,很少来讲经说法的……
还在讲经说法的人,具有使命和重担所在,或是为了宣扬教义,或是为了利益群生,或是为了养家糊口等等,纯属不得已而为之!
也就是说,尘缘未尽,清福难享,自当有所作为,积功累德之后,或许能有一段逍遥自在的机缘,以此来功德和机缘,制心一处来修炼命功……
禅宗六祖亦云: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真正能够言下顿悟,作礼而去的心行者,说明早已具备了前面福德资粮的基础,只差功亏一篑了……
樵夫还有养家糊口的担子,不具备这份福德资粮,些许体会,只能做个知解宗徒,为初学者打打基础罢了!
今天咱们继续解读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先读一遍整体经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图片来自网络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知者,是指觉悟了道的本源和要义的人,也就是上一章含德之厚者;
言者,是指还处在穷理阶段书面知识的学者,需要说出来求证真相。
然真相无相,不可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为何心行处灭?
就好比要去那座道观,无论别人怎么言说怎么描绘,在你自己的头脑里,是不会形成真实影像的,只有亲履本地疯狂,前去游逛一番,至此方才能够觉悟:原来书上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所以道和德,不是嘴上言说就能够明白的,得道之人,也只能以手指月,告诉你个大概方向即可;未得之人,才会言语滔滔不绝侃大山,生怕无法证明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够丰富。
这就是知者和言者的区别,各自所处的境界不一,行事方法自然有别……
故达摩祖师有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人心,即是道德造化的本源和根蒂,三千大千世界皆在此中幻现,谓之心行……
图片来自网络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闷,帛书甲本是一个门内上口下心的字,这个字在第五十二章出现过一次,舌顶上颚真意守丹田的意思,如门之栓也;乙本修改为?字,也是真意守丹田的意思,但无法生动形象体现出那个塞的含义;通行本直接修改为兑,兑为兑卦,就只有闭口的意思了……
坐其兑的兑,为锐的通假字,是指强行用力运气的意思,如此会急火攻心,走火入魔,故需坐忘,勿忘勿助,不压不随,随缘任运……乙本和通行本,把坐字也通假为锉与挫,这是站在学者或工匠的角度去理解,有如火上浇油,就像你越想暗示自己必需入睡越睡不着一般,是进入不了那种修为境界的……
打通了这两个字的堵点,这句经文就可解读如下了:
知者不言,是因为他没有这份闲工夫跟你瞎掰,他只想制心一处去干自己的事情,修炼命功:
找一处僻静之地,闭关自守(闭其门),打坐参禅,舌顶上腭真意守丹田(塞其闷),凝神入气穴(和其光),天地一蜉蝣(同其尘),坐忘文武火(坐其兑),纷飞杂念无(解其纷),心身入定,进入无何有之乡,是谓玄同也!
就是说人悟道了之后,需要足够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心行体验,向自然宇宙去求证,求证无误了,方才著之经典,泽被后人……
故知者不言,非其人勿授,道祖遇关尹子才留下五千言!
言者不知,遇良师自明,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百无一用也!
图片来自网络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若得不得,无得自得,实无所得,为传圣道,名为得道,所以者何?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