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星堆众多震撼的考古发现中,这个巨大的青铜头像上突出的双眼特别引人注目。有没有专家学者来解释下,这突出的“眼柱”到底是什么东东?
先说答案:这是观测天象用的“望远镜”,用竹节筒做成。前端竹节上开有小孔,能看清远方的事物,如果观察太阳或天象,能有效避免阳光对眼睛的直射,来保护眼睛。竹节筒的中间有环形箍,表明这是扣眼睛上的竹节筒。“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管窥蠡测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从竹管里看天,用贝壳做成的容器测量海水。形容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片面。但实际上,用管窥天是古人观察天象的方式。
《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元史卷四十八》:“昔人以管窥天,宿度余分约为太半少,未得其的。”
后来随着工艺的改进,到了唐代,黄道游仪规包括:旋枢双环、玉衡望筒、阳经双环、阴纬单环、天顶单环、赤道单环、黄道单环、白道月环。其中的玉衡望筒就是“竹节望远镜”的升级版。
《旧唐书天文志》:“玉衡望筒:长四尺五寸八分,广一寸二分,厚一寸,孔径六分,古用玉饰之。玉衡,衡施于轴中,旋运持正,用窥七曜及列星之阔狭,外方内圆,孔径一度半,周日轮也。”
玉衡望筒长四尺五寸八分,唐尺约为30.7厘米,四尺五寸八分约为厘米,是附属于“灵台游仪”的一个部件。这一套部件不小,光天顶单环就至少5米开外。
自从周王室衰微以来,负责天文运算的畴人失去了职业,四散奔逃。“或在诸夏,或在夷狄。”其制度遗象,莫有传者。一直到了汉朝,丞相张苍才首创律例之学。到了汉武帝时,下诏让司马迁等更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星度,与古时历法已然不同。史官使用赤道历星度,不与天合,至差一日以上。“用黄道度日月,弦望多近。“而后代理历者不遵其法,更从赤道命文,以验贾逵所言,差谬益甚,此理历者之大惑也。”
其实一直到现在,广大的专家学者还是坚持认为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是赤道坐标,不是黄道坐标。
要说唐朝制造的“灵台游仪”还是很有水平的,梁令瓚和各位技术人员重新制造浑天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面标明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通过水流冲激y叶轮,带动设备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放置二轮在天外,点缀上日月,跟着运行。每天西转一度,太阳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在二十九转读一点扥时候日月相会,三百六十五转而太阳行一圈。房置木柜做为地平,令浑天仪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还造了两个木人在地平之上,前面放置钟鼓以等待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仔细看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大家无不啧啧称奇,共称其妙。铸成后,命名为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皇帝武成殿前让百官看。可惜的是慢慢的部件生锈,不能自转,于是收置于集贤院,不再使用了。
我估计西方的机械表是不是参考了浑天仪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