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念的紧箍咒究竟是什么,翻译成中文只有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这本小说中,唐玄奘以凡人之躯收了三名神通广大的徒弟,肉体凡胎的唐僧又是如何管教自己的徒弟呢?

孙悟空的原型探讨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是有原型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因为文学在原型的基础上又有所创作,所以有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原型就很难分辨。

就《西游记》而言,唐僧的原型毫无疑问是玄装法师,这个是没有争议的。孙悟空的原型则争议颇多,而且,孙悟空最初的原型迄今还没人发现。

孙悟空最初的原型是“何候”(其最终的原型是战国时期著名道家人物詹何,著有《黄帝四经》,为黄老学说的理论来源),是吴承恩游历了连云港的苍梧山之后,根据苍梧山上的“何候神话”传说而创作出来的人物。

何候隐居石室中,演变为孙悟空的出生为破石而出,现花果山有“仙士石室”(比何候即詹何隐居的石室小太多太多了,即湖南永州的澹岩,可容万人,现为兵工厂)。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第二回隐晦地提到了这一点,即孙悟空学筋斗云时还要“回转苍梧”,又提到了零陵,因为零陵之前叫苍梧。

而且,孙悟空学道的地方叫“灵台方寸山,三星斜月洞”,这其实是吴承恩留下的字谜,两个字即“寻心”,也就是在寻找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原型所在地。苍梧山在临贺郡,所以就有了孙悟空学道的地方叫“西牛贺洲”。

但《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虚构神魔小说,在这个世界观之下我们再来探讨孙悟空作为唐僧的大弟子到底有多么“神通广大”。

中国古代的神魔世界

人人皆知孙悟空是石猴出世,而这块石头又是女娲补天时所用的“剩余材料”,他自石头中横空出世,从东海飘泊十多年前往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中国本土神话的系统构造了,而广义上的中国神话实际上是包含了上古神话体系、道教仙话神仙体系和佛教神仙体系的统称。

自《封神榜》造神、创神之后,再发展到《西游记》中的神仙族群结构组织就更为严密,等级更为森严了。

从最早的“仙”势力中鸿钧老祖门下的阐教、截教以及妖和西方教——即后来的佛,到《西游记》中的神、仙、佛、魔、妖、鬼,中国神话世界的体系也逐渐完整。

那么孙悟空在这样的体系中应当处在什么位置呢?这就要提到在阐教、截教分立而治之下所展现出的“人才遴选标准”。

仙自鸿钧老祖开山立派后,由其两名弟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分别建立了阐教和截教,其大弟子太上老君则为人教教主独守人族气运。

用后来的世俗观念来理解阐教和截教的区别,即,阐教类似于古代的门阀世家大族,选人标准既传统又重功利。

而截教则与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精神有所相似,他们的遴选标准不看出身背景、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是妖是魔、是人是鬼,都有成仙的机会。

由于二者的观念出现分歧,二者一直在互相斗法,但斗法的结果自《西游记》便可见一斑。

在阐教获得优势之后,这个斗争发展的过程也渐渐形成了由阐教的仙作为主要管理统治者的局面,其余的族类则受制于后来形成的天庭,西方教的佛教则独立于天庭之外成为独立的神佛自治。

由此可见,孙悟空首先从他的出生——石猴,就能判断出他应当是归类于吸收天地精华而自然生成的“妖族”,因此他最初确实是不能为“天庭势力”所容纳的。

《西游记》背后的深意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横渡东海十几年去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求拜菩提祖师。菩提祖师的法号全称为须菩提祖师,是佛教释迦摩尼佛祖座下十大弟子之一。

石猴前往拜师却不敢敲门造访,但菩提祖师却早已算到有此一人前来拜访,也就是这一次拜师才得了一个“孙悟空”的姓名。

孙字取猢狲去兽,且子、小都合“婴儿之本论”,古人取名都按字排辈,孙悟空拜师时算作第十辈,便取“悟”字,最终叫作孙悟空,取“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之意”。

由此或许也奠定了后来的“齐天大圣”无法无天、自由自在、傲骨嶙峋的形象。这是不同于从前的神话传说、话本故事里的角色。

除却神话仙话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吴承恩在明朝黑暗现实的压迫之下,根据历史事件玄奘取经和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创作而成的《西游记》自有作者蕴含其中的现实深意。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自魏晋南北朝起逐渐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宗教合流局面,再到吴承恩所处的明朝,道教已经成为了导致社会黑暗现状的推手。

因此,在这个神魔世界观背后所深藏的,正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和讽刺。通过构筑仙魔的运行方式、管理机构——天庭、地府等,将现实社会的丑恶与腐败填充进这个“妖邪横生”的神魔世界。

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再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而然就能看出:孙悟空实际上是作者倾注了理想、勇气、大无畏精神等许多愿景集成的“大英雄”,一个敢于闯祸敢于挑衅、破坏阶级规则的反抗者形象。

整部小说的内容都表达着作者反抗明朝“崇道抑佛”的社会现实,他反其道而行之将仙界描写得“藏污纳垢”、“乌烟瘴气”,以“崇佛抑道”的方式极力对比衬托出道教的腐败。

回顾孙悟空的早期经历,除了求学拜师期间是他最为纯粹、天真的阶段,之后他所处的环境就越来越复杂。

当他回到花果山开始思考生死、冲去地府为猴子猴孙撕生死簿,天庭无奈之下对其加以哄骗,以“弼马温”的官职将其招安。

对于此时的孙悟空而言,渴望得到的长生和想要实现的自身价值都得到了充分满足,甚至还获得了一个“齐天大圣”的“官方称号”。

然而蟠桃会的遭遇,让孙悟空发现了天庭虚伪的假面,他怒而大闹天空、戳破这个美好的泡影。

作者将自己现实中早年的怀才不遇杂糅进孙悟空的经历中,愈发显得作者塑造出的石猴有着鲜活且顽强的生命力。

因此正义的大圣勇敢而无所畏惧地在天宫肆意妄为,腐朽而懦弱的天庭统治者玉皇大帝施展百般手段也对他无可奈何。

这段情节更加衬托出孙悟空拥有着非同一般的机智聪敏且有着精湛的武艺和高强的本领。

这并非是单纯地展示孙悟空的卓越魅力,更是一种对智勇的歌颂和赞扬,更是孙悟空的形象为何能在千百年间都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原因。

正因他有着敢于蔑视一切神圣的大无畏精神,又拥有着聪敏睿智的头脑和看破一切虚伪假象的火眼金睛,当这样的一个强大的角色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时,已经为他反抗者的身份奠定了悲剧的底色。

孙悟空的人物色彩基调

只有多面立体的角色才能够显得真实,并且作者自身的矛盾心绪也都完整地投射到了他笔下创作的人物中。

一个曾自立山头敢于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口号的大英雄,却也在被五指山压了五百年之后接受了观世音菩萨点化,经过一路西行最终皈依佛门。

这个结局对于早期的反抗者形象无疑是宣告者他的反抗失败,由反抗者最终成为了“服从者”。

这期间,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剧情则是:在师徒二人最初踏上西行之路时,唐玄奘曾向观音求助,只因齐天大圣的性格无法受他控制。

这一段剧情的描写,依旧是作者在对阶级、父权的映射,身为师父,唐玄奘认为孙悟空时常做出的叛逆行为是需要改变的,那么如何控制他呢?

观音给了唐玄奘一个名为“紧箍咒”的法宝并传授给他一个口诀,假意哄骗孙悟空让其毫不设防地戴上了自己的“枷锁”。

而“齐天大圣”的英雄本色,也在带上紧箍咒之后,渐渐被驯化,“改恶从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为唐玄奘赴汤蹈火的“孙行者”。

但作者将这种转变用一种合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齐天大圣”已然是过去,但孙悟空向往自由、狂放不羁、尊重自我、反对束缚的性格底色是始终没有变化的。

只不过,西行取经已经成为了一个他实现崇高理想的事业,他清醒地明白自己此时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无论西行路上遇到怎么样的妖魔鬼怪他都勇往无前,历经千辛万苦、排除万难,这种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是逐渐从西行的孙行者身上展现的。

但这样的转变对于孙悟空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而言一定是非常艰难且痛苦的,因此“紧箍咒”便会时常发挥他的作用。

那么观音大士传授的咒语究竟是什么呢?

据《西游记》的原文显示,“紧箍咒”又称作定心真言,原文实际只有六个字,即:唵(o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西行之路既是求佛之路,也是修心之路,在原著中,孙悟空一上路便打死了六个强盗。

这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

因此,虽然紧箍咒看似作用是在孙悟空的头上,但实际是作用于心,“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

在小说第十七回曾予以点明:“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换言之,妖魔实即生于一念之差。

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小说描写了八十一难的磨炼,无非是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

“紧箍咒”自然是小说虚构而来的无稽之谈,但它所代表的修心内核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更应当被重新提起。

无论是傲骨铮铮的“齐天大圣”还是潜心修行的“孙行者”,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个紧箍咒,让渺小如粟的个体不至于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随波逐流。

小人物也可以活出大精彩,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修行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taizx.com/ltxfc/162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