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坚定靠磨砺,
千锤百炼潮头立。(引题)
《西游记》为何如此吸引人?无非处处都能映射到我们自身;
虽然讲的是神话,却让我们深切感到距离我们很近很近;
读着其中的故事,仿佛读着自己的心;
尤其是,那个最具魅力的人物孙悟空,透过他,无时无到不在暗示:我能行!
起初,我们认识自己,岂不就像书里所言:“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谁不想弄懂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也是悟空探索人生的过程,第一步选择拜师学艺,他诚心诚意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长了见识强了本领;
也应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到底未来有着怎样的发展,并不取决于这一时半会之功!
不是吗?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
若拿长远的眼光看待须菩提祖师住居的地儿,本就富含很深的意境;
所谓灵台方寸山和斜月三星洞,都意在比心,识山识洞,先得识心,心在方寸之间,修得一颗真心,才不为方寸所困;
同样,修得一颗真心,才能看清这山的高大,洞的真容;
一如书中佛谒:“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心塔下修。”说明,只有自己的心,才距离自己最近。
只要带着这份真诚,看待悟空学得的七十二般变化,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心在波动;
这看似无所不能的本领,实则受限于自己的心能否对它有效地掌控;
就像一个人的胸襟,当心胸开阔了,看待一切便没有多大的事情;
反之,不大点事,却很是烦心。
再带着这份心境,看待悟空手中的如意金箍棒,有时看似大则通天,但绝不是越大越好,大必有不可承受之重;
又有时看似小如绣花针,但也不是越小越好,小有完全可以忽略之轻;
甚至,标明它足足有一万三千五百斤,也意在与人昼夜呼吸印一万三千五百次相呼应,无非想要表明,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心气,直接关乎他有着怎样的命运;
再有,它在成为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前,本是东海的定海神针,还说明它能像心一样,心动则变,心静则定;
但凡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就能对如意金箍棒在大小、动静之间转换,认识上加深一层!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讲,悟空,人如其名,边悟边海阔天空,他的成长,就是不断打磨心性的过程;
在他最为躁动的年龄,只能由如来的五指罩着,以免太过冲动,太过任性;
等用了五百年的时光,戒了贪嗔癡慢疑五毒之心,心念也就空了稳了定了,那时,反倒因为心性的一次次磨砺,又反向成就了他,不论再遭遇怎样的千难万险,都能笑着面对,直至最终将它战胜!
野子,本名李胜春,河南省正阳县人。著有《西部》《东方》等力作。现稿读典释惑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