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时光网
文
刘燕(年-年,就读英国莱斯特大学,后在伦敦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London学习纪录片制作。)
英国人对中国影像的了解程度,似乎远不如中国观众对英国作品的热情。从电影、电视剧到纪录片,在我留英期间能到的中国同类作品非常有限。
一提到中国电影,英国朋友谈论最多的就是BruceLee(李小龙)和JackieChan(成龙)主演的功夫片,还兴致勃勃地问我,“中国人是不是人人都会功夫?”他们觉得中国都能飞檐走壁,就像人人都会骑自行车一样。那时,我也只看过李小龙先生的《猛龙过江》(WayoftheDragon),我猜也许是精湛的搏击术让人倾倒,或是故事本身契合了人们惩恶扬善的观影心理。因为对功夫片的喜爱,平日貌似拘谨的英国人还会主动和中国留学生打招呼呢!
《色戒》曾在英国上映
年夏天,我和同学到德比郡Derbyshire乡间游玩,傍晚在等待返城汽车时,一位中年英国男子忽然停下来,问我们是否愿搭他的车回城里,正当我们犹豫时,他露出笑容说:“别担心,我是李小龙先生的影迷,上车吧!”。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在伦敦GreatPortlandStreet附近的一家照相馆陪同学拍标准照,准备到中国大使馆办理护照延期。拍照前,表情严肃的摄影师等待我的大块头男同学坐端正了,猜他说了句什么?“AreyoureadyMr.KungFu?”,我想他一定觉得我那体格壮壮的同学有几分像《功夫熊猫》KungFuPanda里的阿宝吧,才称人家“功夫先生”。
而除了功夫片,在英国能接触到的中国电影少之又少。在HMV音像店里,我就不记得有哪些中国影片的DVD售卖。我曾读书的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ofLeicester)图书馆里,收藏了近千部世界各国各种流派的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可是找遍了中国影片,仿佛也只见过《活着》(ToLive)和《霸王别姬》(FarewellMyConcubine)。年到年间,李安导演的《色,戒》(Lust,Caution)、胡玫导演的《孔子》(Confucius)、陆川的《南京!南京!》(CityofLifeAndDeath)分别在英国公映。当然上座率可想而知。我问自己,英国人能真正懂得我们的先哲、了解中华民族那段沉痛的历史吗?
年,英国《卫报》一篇署名XanBrooks的文章对电影《孔子》有过简短的评论,“中国的圣贤,周游列国,施展治国谋略与政治智慧”,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史诗巨片,充满迷雾笼罩的山峦和数字技术制作的战争场面”,但“人物间必恭必敬的礼仪”让作者很难看懂。
《青红》
也许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的局限,阻碍了英国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我的朋友Matthew看了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的王小帅执导的《青红》(ShanghaiDreams),拧着眉毛问我,为什么青红父母一定让她回上海,为什么她不能留下来和自己爱的男孩一起生活?我说回上海意味着她可以远离偏远的山区,上海是繁华的都市,是她父母的故乡。Matthew不懂,他不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那段历史背景,不知道在那个年代上海和偏远的贵州之间的差距,他无没法理解一对恋人被分开的悲剧。
同样,《集结号》Assembly,Matthew也没看懂,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问我军队为什么打仗?各自代表什么力量?我说你不了解中国国共内战和 那段历史,难怪你没看明白。他说学校教的多是欧洲历史和美洲历史,主要以欧洲为主,中国历史几乎就没学过。Matthew还聊起过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知道那一个关于清朝公主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至于清朝是哪个朝代,他也弄不清楚。
早年报纸上的阮玲玉
记得一位英国影评人说,他们对中国电影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来自于关于中国的新闻,中国的美食,或者美丽的中国女演员。对他们来说,中国电影是个难猜的谜题。而一些电影学者将《小城之春》和同时期的英国电影相比,探讨不同社会下人们如何处理“爱情与责任”的矛盾;他们拿阮玲玉和同时代的好莱坞女星相比,分析她 的原因……
比起我们耳熟能详的英国电影,英国人对中国作品的熟知程度是不是相差甚远?我们的中学生恐怕都能说出一连串英国文豪和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名字。在英国生活期间,几乎没见过任何英国朋友看中国电视剧,是根本就没见过。这和近年在中国热播的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Abbey、《神探夏洛克》Sherlock,《神秘博士》Dr.Who形成强烈的反差。更没见英国人看中国的《熊出没》和《大耳朵图图》,反而英国的动画片《巴布工程师》(BobtheBuilder)、《小羊肖恩》(ShauntheSheep)、《查理和劳拉》(CharlieandLola),通过科学、艺术与社交在启蒙中国小朋友的认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络孔子学院立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