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俯瞰秘密寺
古老的秘密寺
秘魔岩
第一站:秘魔岩
秘魔岩又名秘魔寺,因唐朝秘魔和尚在此讲经说法而得名,位于繁峙县城南37公里岩头乡岩头村东。秘密寺始建于北齐,唐代高僧木叉和尚将其辟为闻名全国的禅宗道坊。在参天绝壁之上的五合山龙洞,则是传说中文殊菩萨指令神龙藏修之所,游客向洞内探视,时常可见各种奇异幻景,自古就有“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五台山”的说法。天井峡谷为山西省十大峡谷之一。整个秘魔岩景区壁立千仞,苍松滴翠,山花烂漫,流水潺潺,自然景观之美,不但堪称五台山之最,也为世所罕见。
秘密寺里只有一位老师父在,25年了,一个人守候着这座古老的寺院与山上的龙洞。
上一次我来的时候,还有一位甘肃籍的师父在,因为我在兰州上过学,所以与师父聊了一些。去山上必须走寺院唯一的一道铁门,需要师父开门,回来的时候也要提前联系。师父打开的这道方便之门,让我第二次爬到了龙洞。
据说在龙洞前虔诚地跪拜祈祷,会有神龙现前。我们一行中有同修许下了一个愿望,下到山底的时候,竟然实现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对佛菩萨的信心增强,我们的感受也会愈发强烈。
五台山北台
佛光寺入门第二站:佛光寺
去佛光寺之前只知道著名的东大殿,是现存的唐代整体木质结构建筑,谁知道去了之后最震撼我的却是两座殿堂里的佛像。我从来没有想过能见到这样的佛像,它们超出了我对中国雕像艺术的认知。现代的佛造像,可以很豪华,也可以很朴实,但是总感觉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或者略显粗糙,而石窟里的造像又是那样的庞大,青州的造像虽然美,但是稍显柔弱……只有佛光寺的佛造像,不远不近,佛菩萨像是就在我们中间,又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不愿远离的慈祥,这种感受是我所始料未及的。遗憾的是佛光寺已经成为文物单位,没有僧人住持,大殿内也不允许拍照。我只能把这些佛像记在心里,慢慢体味着这种来自古代的关切,陪我走入人生的下一个驿站。登往金阁寺的台阶
金阁寺一角第三站:金阁寺
这一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参访金阁寺。金阁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15公里,南台和中台之间的金阁岭上。从台怀镇驱车前往,约半个小时左右,便能看到一座牌楼。牌楼横额正面为“金阁浮空”四个金字,背面为“光照大千”。整个牌楼造型优美,结构精致,是五台山木构牌楼中的精品。年来的时候,广济老和尚还在。同修因为重要的决策,来请教老和尚。教诲言犹在耳,但是一个月前和尚却已往生极乐。再次来到金阁寺,只看到千手观音旁边的广济老和尚的照片。寺里的师父们依然是那种波澜不惊的样子,就好像天塌下来也是一个样。什么都不能动道人的心,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金阁寺如一颗明珠,光芒内照,清净宛然。大家同力供了一堂斋,算是把三千里外的惦记,悄悄地掩埋了起来。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愿老和尚不舍娑婆众生,乘愿再来。第四站:黛螺顶
传说,为了方便清朝的皇帝们朝台,所以五台山的五方文殊像被集中到了一座黛螺顶上。就像是每到九华山必上百岁宫,到了普陀山就要拜佛顶山一样,登黛螺顶被称为小朝台。就算是五个台没有都上去,到过黛螺顶也就算是圆满了。沿途有很多三步一拜上山的信众,也有普通的游客。由于平时极少锻炼,我们都大汗淋漓,气喘嘘嘘。梦参长老主化的寺院——真容寺
抗战时期本焕长老曾在碧山寺刺血抄经五台山的喇嘛很多,汉地喇嘛自称为大般若宗的也多。文殊菩萨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真实不虚。上到一半的时候,有个穿喇嘛僧服的人忽然跑过来,搀着一位同修,问:“你知道你是谁吗?你要加油啊!”他的僧服有些脏,同修便有些嫌弃地说:“走你的!”可他还是一路追着说:“你是弥勒菩萨的爱子,你是弥勒菩萨的爱子。”这个喇嘛一直跟到了黛螺顶,我们要下山的时候还试图来搭讪,却都被同修支开了。因为这件事,我们还互相调侃了很久。毕竟学佛是自己求解脱,自修自证。黛螺顶匆匆来去,也算是带给第一次朝台的同参们一个交待了。第五站:清凉谷
从南台到中台,有一个景观平台可以俯瞰台怀镇。在我们拍照留念的时候,忽然有个穿着得体的中年人走过来,很突兀问:“去清凉寺了没有?”并且主动介绍起清凉寺来。同修问寺里有几位师父,中年人笑着说:“只有一位师父。”由于当天需要到台怀镇给车加油,所以我们订好在第二天从黛螺顶下来后再去清凉寺。只是到了第二天才发现,原来有两个清凉寺:一个是清凉古寺,另外一个是清凉石寺。同修很果断地带我们去了清凉古寺。寺里不只是一位出家人,常住居士很热情地招待我们。一位师父引导我们去拜见了大和尚,悟来大和尚为其他居士开示,我们得以亲近聆听,顿觉因缘不可思议。师父在清凉古寺二十年有余,一直是精进苦修。后来越发感到世间人对于佛法的理解越来越偏颇,于是发愿讲经弘法。但他也只是局限在寺里,并没有借助传媒,只是有缘者聚,往来者散而已。离台前同行帮拍的一张照片。山顶寒冷,瑟瑟发抖。
尾声我们来朝台的时候,刚好在旺季来临之前。游客不多,江浙沪的游客还可以免票。清凉古寺一行,更让我们信心倍增。虽然此行只有四天,在五台山也只呆了两天,但是有幸得见正法因缘,闻听师父讲经说法,如遇深山里的明灯。世间的繁华,如同《清明上河图》,再磅礴宏大,再细腻深刻,再渲染再精雕细琢,也只不过是一张“画”而已。朝拜五台,从不虚行。“回家”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到,文殊菩萨道场就是我的精神家园,真是一上清凉悟终身。金阁寺的传说相传,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有一位法号叫道义的高僧来到五台山礼佛。当他走到南台与中台交接处时,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道义和尚便就地而跪,叩头诵经,求佛保佑。这时出现一个小沙弥,请他去拜见长老。进入寺院,眼前一片辉煌,景色陶醉:殿堂、墙壁全为金色,长老所赐茶水也异香扑鼻……道义和尚被各种景色迷住了。但待他定神再寻时,沙弥、长老、寺院一切美丽景象都没有了。
他这才悟到,刚刚是文殊菩萨显圣。随后,道义和尚将脑海中寺庙的形象描绘下来,献给唐玄宗。当时唐玄宗并未下旨建造这座寺院,而是后来才由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接旨修寺。
唐代宗大历年间,皇帝李豫下诏,命从斯里兰卡而来的三藏法师不空,按照道义和尚所留下的“金阁浮空”景象所述,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
我们的问题看了作者的参访五台之行你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撰文摄影-回澜/视觉-由由编辑-江澜/统筹-丽尼往期回顾
深圳东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