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
——谢赵冬点睛指图
这一刻,扇面生光,这一刻,月上梅枝。这一刻,旅伴起舞,这一刻,身在,心灵。
附记:己亥仲夏,新学伊始。雁阵聚蓉,鸿爪留痕。画神明师,枝展脉络,宏图乍现,夙愿长随!
画作为赵冬老师在学员手印的基础上创作的扇面梅枝图
诗歌由张涌老师为师生们踏上成华第五届中小教师培征程而创作并题写附记
仲夏7月,成都的暴雨和艳阳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交错出没,调皮地戏耍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就在这充满韵律的天气和课程中,进入第三周的三个重头戏:二年级教学实务、十二感官,以及华德福师培的保留节目—文化之夜。
Part1:二年级教学实务
二年级孩子的意识特征
二年级教学实务由石蓓蕾老师和卫跃岭老师两位资深华德福老师继续联袂讲授。如果说一年级的孩子处于整体之流中,二年级的孩子在整体性中两极性开始萌芽(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个别孩子已有这些特征)。从整体看,孩子有学习快慢的差别,可能有些擅长画画,有些擅长竖笛。从个体看,孩子呈现善恶两面。老师们不难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可能有这些“小坏小坏”的特征:排挤、抱团、财迷、说小谎话等各种自以为是的调皮和狡猾。家长和老师切记给孩子盖上“道德坏”的标签。每一粒种子都是在黑暗中积蓄生长的力量,师者需要基于对人的本质的了解去接纳、支持,引领每一个孩子转化在黑暗中吸收的营养。实际上,每一个调皮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在呼唤:快来引领我吧。于老师而言,一年级重点看整体,二年级看到整体的同时也一定要看到个体性。
卫跃岭老师带领学员体验言说的力量
寓言故事与圣人故事
从人的意识发展来说,所谓的有点小坏的特征,是孩子人性中动物性的释放,人具有所有动物的特征,动物是人的很多面向。对应的,孩子们更需要神性的光辉带领。这就体现在华德福二年级故事教学中的两极性---寓言故事与圣人故事。在寓言故事中,常常带入有点小坏小坏的角色---狼/狐狸,也即是纳入了不同孩子们的品质,孩子们在似懂非懂中去看见和体验。圣人故事中的圣人恰好是那些通过自己的高我征服了自身动物性的人。寓言故事和圣人故事双剑合璧,实现孩子内在的转化。蓓蕾老师推荐适合二年级孩子的中国圣人故事如:西游记、济公传、妙善公主传、金鹿等。在二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常常通过戏剧的方式演绎这些故事。戏剧,有塑型的力量,此处的塑型不同于塑造外在的“形”,而是塑造内在的心性。在古希腊,戏剧是在敬酒神仪式上人与神连接的方式,在当代,戏剧也是直接体验角色精神品质的艺术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我们对于孩子意识状态的研究,一年级的戏剧是在一个封闭的圆圈里,二年级的孩子的自我还不足以独立面对一个群体,所以需要群体给予力量,比如几个人一起演国王。
学员通过戏剧的方式演绎《金鹿》。
特别推荐-圣人故事《西游记》
石蓓蕾老师作为中国华德福教学中《西游记》的推广者,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西游记》解读。如果说《安徒生童话》是给成人看的童话,《西游记》则是二年级及以上任何阶段都适合的圣人故事。当然,老师需要对故事进行艺术化处理才能带给二年级孩子。蓓蕾老师分享道《西游记》是从道家角度看佛家。孙悟空之姓“孙”,即是猢狲的“狲”去掉了动物性。整本《西游记》生动再现了动物性到圣人性转化的一段生命旅程。孙悟空在拜师求长生途中问樵夫:“菩提祖师在哪?”樵夫告诉他:“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谜底实际是“心”。心的本性是“心猿意马”,悟空的齐天大圣府设两司,分别为安静司和凝神司。刚出发取经就被悟空打死的六贼姓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佛家的六根。整个取经旅程九九八十一难即九九八十一转。每一难中孙悟空实际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成长。最后取得真经,孙悟空获封号“斗战胜佛”,这也正是与内在的小我战斗的胜利。仅仅是个别片段的解读,已经让学员们惊叹不止,可谓字字玑珠、句句藏深意,中国文化也在故事中生动活泛起来。蓓蕾老师讲到,在中国也许找不到第二个比《西游记》更适合孩子的圣人故事了。老师在重新改写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保有它本身的比喻,语言美,孩子听得懂。讲完故事后再进行艺术化工作,比如童谣/运动/歌曲/绘画/戏剧/蜂蜡等。你可以想象,当孩子用同一块蜂蜡将猴子转化成佛时,孩子的心灵也经历了多么重大的转换旅程啊!
学员用蜂蜡创作的“猴哥”
数学
卫跃岭老师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世界是被除法创造的。当然,这个说法也隐藏着华德福数学教学的核心秘密---由整体到部分。在华德福,我们认为人的一生就是浓缩的历史长河,宇宙的历史正是从整体分裂为局部,从整体开始教学既和乎道,又合乎人类意识状态。如果教学一开始就是5+7=?,这就是间接培养唯一答案的思维方式,如果换一种方式,12=2+?,12=3+?,12=4+?,这就大不一样了,开放式思维逐渐养成,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就跟人生一样。当孩子熟悉从整体到部分后,再带入从部分到整体。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数感是核心。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老师们可以创编更加复杂的身体节奏去带领孩子们体验数感,每一个数都有适合它的节奏,甚至可以配合中国古诗词去体验数感,体验数字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二年级数感练习的重点是倍数,“数轮(数盘)”是华德福二年级倍数体验的经典游戏。孩子们在数盘中惊叹于数学之美与奥妙。他们会发现4/6的倍数在数盘上都是五角星的形状。这正是华德福艺术化教学的体现之一,艺术化教学不仅仅是借助艺术课深化主课的学习,更体现在所有教学中都要有节奏、韵律和美的本质。其余关于故事中的应用数学、百数表、估数、四则运算的深入也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其核心是所有的数学最终都引向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员通过数盘体验倍数之奥妙
线画课
7-14岁的孩子重点发展韵律系统,线画正是非常合适的韵律美的艺术载体。同时,线画需要心神合一专注于每一根线条,孩子们的专注力也随之养成。果敏老师分享到,针对不同孩子,线画也会发挥疗愈的作用。针对拼命记忆的孩子,可以给到圆润没有棱角的;针对什么都记不住的小孩,可以给到很多交叉的;针对很躁动的孩子,可以由外向内画圆(针对安静的孩子反之),圆的图形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的中心。带领孩子画线画的步骤如下:1.看老师画;2.孩子们用身体画,比如鼻尖、头、腰部等;3.孩子们用手在空中大大地画出来;4.孩子们在纸上画。
线画体验--针对二年级的对称性(两极性)练习
Part2:十二感官
这一次的《十二感官》由资深华德福老师--高果敏老师和黄晓星老师共同分享。小编也曾困惑,不就是五大感官嘛——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华德福活生生掰持出十二大感官。这就像一个只能感受三维空间的普通人听说有人可以看到十二维一样惊奇。且听细细道来,不神秘但颇有深意。十二感官分为三组,分别是初级感官-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中级感官-味觉/嗅觉/视觉/温暖觉,高级感官-听觉/语言觉/思想觉/自我觉。
四大初级感官
触觉从根本上讲不是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是让你回到你自己。触觉给我们的“自我”以边界/空间/安全感。小时候触觉没有很好的发展,长大后会影响安全感和边界感。触觉不仅仅带给我们外部信息,还会给我们一种品质和态度。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给孩子天然的玩具和衣服等用品,以滋养孩子的触觉感官。
触感体验——盲人火车
生命觉是知道自己好不好,舒不舒服的状态。知道饿/渴/疼痛/恐惧,这些信号是警示的作用,帮助监控我的身体。果敏老师分享到人生是通过痛苦完成的。我们也只有经历痛苦,才会真正的同理。而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度照顾,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起来的机会。比如某些所谓高级的尿不湿让孩子对尿尿后湿漉漉的不舒服失去感受。身体的麻木随之上升为情感的麻木。运动觉是你对自己的身体在动的察觉的能力。其核心是我有一个念头/计划,在发生这个动作之前我已经在动了。动觉在更高的层面就是你的计划性。放大到人生中就是自传。人生并非完全是计划好的人生之书,当我们遇到难关和意外,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回到人生的轨迹。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努力去得到意义。当生命觉被建立好后,孩子在成年时才能接受这种计划外的意外。平衡觉是耳朵里的前庭系统帮助我们在三维空间里实现平衡。小孩时期身体层面的不平衡,摔跤、晕车等,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疗愈,对成年时期的影响是恐惧和不自信。
四大中级感官
好的味觉是帮助人判断食物健康不健康。给孩子过度工业化食品,会导致孩子味觉破坏。嗅觉能进行道德层面的判断,比如,远古的时候通过气味找伴侣。视觉是我们的眼睛寻找光的器官。我们用温暖觉认识世界,温暖觉是一种流动。当我们对世界产生兴趣,世界给予反馈。一来一往才有温暖感。作为一个有温度的老师,需要对每一个孩子产生兴趣。
四大高级感官
关于听觉,我们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共鸣的房子,你会发现不同乐器作用于你身体的不同部分,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受。莱亚琴和木琴的声音轻扬上浮,像蝴蝶向上飞,可进入神经系统;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在胸腔环绕,作用于你的血管和皮肤。听觉把外在的东西吸收进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学员进行各种乐器及声音的听觉体验
语言觉里声母在塑型,韵母重点表达情感。同一个意思的名词,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是不同的品质。例如Tree和树,前者更多表达树冠的品质,后者更多表达直立的品质。思想觉与生命觉相关,生命觉是内观自己身体的运作,思想觉向外捕捉,观察另外一个人内在的想法。如果小孩的生命觉没有得到很好滋养,高年级将遇到对他人话语的解读障碍。自我觉是觉知他人的自我。自我觉没有发展好的孩子,难以感知他人。这与触觉(感受自己的边界)相关。如果身心层面的触觉没有发展好,有可能会对他人非常尖锐,或者非常容易被别人洗脑。
Part3:文化之夜
作为华德福师培的保留节目,老师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戏剧/舞蹈/瑜伽/吟诵/音乐等等精彩纷呈。在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为五届一期的中小教师培画上美好的句点。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1
END
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